双侧对称性带状疱疹1例
【关键词】 带状疱疹;双侧;对称性
1临床资料
患者,女,49岁. 以额部及双侧乳房下起红斑、水疱伴疼痛4 d就诊. 4 d前无明显原因右侧前额部皮肤潮红,随后出现红色斑疹同时伴有刺痛及灼热感,即而在红斑基础上发生簇集之针头至粟粒大小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2 d后对侧额部,双侧乳房下及周围皮肤也出现同样皮损伴疼痛,且额部皮疹逐渐向面部扩散. 发病以来无发热、畏寒,食欲差、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 既往体健,否认糖尿病、结核、肝炎等病史,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发生史,发病前无水痘及带状疱疹接触史. 体检: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 皮肤科情况:前额部密集成片红色丘疹,糜烂明显,红斑上原有水疱已破,留有黄色,褐色痂皮融合成斑块状伴少量渗出(图1). 面部可见小灶状红斑,其上可见簇集状针头至粟粒大小丘疱疹、水疱,部分已破结痂,痂皮成黄褐色,鼻中央可见同样皮损. 双侧乳房下散在分布毛囊性丘疹,疣状,色棕黄,污灰,顶端有糠样鳞屑,部分融合成疣状斑块状;其间散在分布簇集状粟粒大小之水疱,呈对称性分布,部分已破(图2). 眼部及背部未见皮损. 双侧颌下、颏下及腋窝下淋巴结未触及. 实验室检查:血WBC 6.4×109/L, N 0.67, L 0.30, M 0.01, E 0.02; RBC 3.85×1012/L; Hb 130 g/L. 尿常规正常. 诊断: 双侧带状疱疹.
2讨论
带状疱疹皮损多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发生于身体的一侧,一般只侵犯单侧感觉神经节,累及双侧者极为少见[1],而发生于双侧者多为年老体弱及免疫功能低下或初发病时未及时治疗和有效控制者,也有报道双侧带状疱疹多见于肿瘤术后行放疗或化疗的患者[2]及老年人[3]. 本例为中青年妇女,既往体健,无水痘、带状疱疹接触史,说明双侧带状疱疹亦可发生于身体健康的中年人,其症状较有其他合并症及老年人为轻. 双侧带状疱疹发病机制是否与免疫相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图1前额部密集成片红色丘疹,糜烂明显,红斑上原有水疱已破,留有黄色,褐色痂皮融合成斑块状伴少量渗出(略)
图2双侧乳房下散在分布簇集状粟粒大小之水疱,呈对称性分布,部分已破(略)
【参考文献】
[1] 赵辩. 临床皮肤病学[M]. 3版,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00-302.
[2] 蒋建华,刘锦莲. 放疗并发双侧出血性带状疱疹1例[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7,11(3):186.
[3] 杨毅,郭在陪,冉玉平. 万乃洛韦治疗双侧带状疱疹1例[J]. 临床皮肤科杂志,1999,28(1):38-39.
编辑袁天峰
(武警陕西总队医院: 皮肤科, 耳鼻喉科, 妇产科,陕西 西安 710054,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皮肤科,陕西 西安 710038), http://www.100md.com(徐皓,程随涛,韩华,张衍国)
1临床资料
患者,女,49岁. 以额部及双侧乳房下起红斑、水疱伴疼痛4 d就诊. 4 d前无明显原因右侧前额部皮肤潮红,随后出现红色斑疹同时伴有刺痛及灼热感,即而在红斑基础上发生簇集之针头至粟粒大小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2 d后对侧额部,双侧乳房下及周围皮肤也出现同样皮损伴疼痛,且额部皮疹逐渐向面部扩散. 发病以来无发热、畏寒,食欲差、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 既往体健,否认糖尿病、结核、肝炎等病史,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发生史,发病前无水痘及带状疱疹接触史. 体检: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 皮肤科情况:前额部密集成片红色丘疹,糜烂明显,红斑上原有水疱已破,留有黄色,褐色痂皮融合成斑块状伴少量渗出(图1). 面部可见小灶状红斑,其上可见簇集状针头至粟粒大小丘疱疹、水疱,部分已破结痂,痂皮成黄褐色,鼻中央可见同样皮损. 双侧乳房下散在分布毛囊性丘疹,疣状,色棕黄,污灰,顶端有糠样鳞屑,部分融合成疣状斑块状;其间散在分布簇集状粟粒大小之水疱,呈对称性分布,部分已破(图2). 眼部及背部未见皮损. 双侧颌下、颏下及腋窝下淋巴结未触及. 实验室检查:血WBC 6.4×109/L, N 0.67, L 0.30, M 0.01, E 0.02; RBC 3.85×1012/L; Hb 130 g/L. 尿常规正常. 诊断: 双侧带状疱疹.
2讨论
带状疱疹皮损多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发生于身体的一侧,一般只侵犯单侧感觉神经节,累及双侧者极为少见[1],而发生于双侧者多为年老体弱及免疫功能低下或初发病时未及时治疗和有效控制者,也有报道双侧带状疱疹多见于肿瘤术后行放疗或化疗的患者[2]及老年人[3]. 本例为中青年妇女,既往体健,无水痘、带状疱疹接触史,说明双侧带状疱疹亦可发生于身体健康的中年人,其症状较有其他合并症及老年人为轻. 双侧带状疱疹发病机制是否与免疫相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图1前额部密集成片红色丘疹,糜烂明显,红斑上原有水疱已破,留有黄色,褐色痂皮融合成斑块状伴少量渗出(略)
图2双侧乳房下散在分布簇集状粟粒大小之水疱,呈对称性分布,部分已破(略)
【参考文献】
[1] 赵辩. 临床皮肤病学[M]. 3版,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00-302.
[2] 蒋建华,刘锦莲. 放疗并发双侧出血性带状疱疹1例[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7,11(3):186.
[3] 杨毅,郭在陪,冉玉平. 万乃洛韦治疗双侧带状疱疹1例[J]. 临床皮肤科杂志,1999,28(1):38-39.
编辑袁天峰
(武警陕西总队医院: 皮肤科, 耳鼻喉科, 妇产科,陕西 西安 710054,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皮肤科,陕西 西安 710038), http://www.100md.com(徐皓,程随涛,韩华,张衍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