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恶性疟原虫,,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pfmdr1;cg2;pfcrt,1氯喹的杀疟机制和抗性产生,2pfmdr1基因与氯喹抗药性的关系,3cg2基因与氯喹抗
摘 要 恶性疟原虫产生氯喹抗性是疟疾防治中遇到的主要难题之一。存在于恶性疟原虫5号染色体上的多药抗药性基因1(pfmdr1)和7号染色体上的cg2基因和pfcrt基因被认为是氯喹抗性相关基因,本文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pfmdr1;cg2;pfcrt
疟疾是当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寄生虫病,在其他一些寄生虫病流行基本得到控制甚至消灭时,疟疾的流行却难以有效遏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恶性疟原虫对传统的抗疟药物产生了抗性[1]。氯喹作为一种安全性好、特异性强且经济的红内期抗疟药物在二十世纪50年代初成为全球控制疟疾的主要药物。但50年代末在东南亚、南美地区发现恶性疟原虫株产生抗药性以来[1],已在全球疟疾流行区蔓延,成为疟疾防治工作的一大障碍[2],加之疟疾疫苗和新药的研制进展缓慢,使疟疾特别是恶性疟的控制面临很大的困难。我国海南、云南等省的一些地区也有抗药性疟疾的流行[3,4]。因此,恶性疟原虫抗药性,特别是对氯喹抗性机制的研究成为疟疾研究的重点之一。已有的研究表明,氯喹的抗性相关基因有恶性疟原虫多药抗性基因1(Plasmodium falciparum multidrug resistance gene 1简称pfmdr1基因)、cg2基因和pfcrt(Plasmodium falciparum chloroquine resistant transporter)基因[2,5,6]。本文对这三个基因与氯喹抗药性产生的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1 氯喹的杀疟机制和抗性产生
氯喹是一种使用方便、疗效好且经济的红内期抗疟药物。尽管其作为抗疟药的作用机制研究了数十年,但它的杀虫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存在着多种假说。食物泡是疟原虫消化蛋白以获得营养的重要场所。目前的研究已经证实恶性疟原虫的食物泡正是氯喹的作用靶点。氯喹可以与恶性疟原虫体内的血红蛋白降解产物高铁血红素结合从而影响恶性疟原虫的解毒[7],使虫体死亡。此外,还有研究表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有一种主动浓集的机制[8],当虫体内的药物浓度达到一定量时,自然就会死亡。任何一种药物经过长时间的使用之后都会使其作用受体对其产生一定的耐受性,氯喹也不例外。究其产生原因可能存在自然和人为两种因素,如用药剂量不足、治疗不彻底、药物半衰期长、疟疾传播密度高等都有可能致使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产生抗性[9,10]。Krogstad等对感染恶性疟原虫的红细胞内氯喹浓集水平测定发现对氯喹产生抗性的恶性疟原虫虫株将氯喹排出的速度是敏感株的40倍[11]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18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