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活化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中的临床意义
不稳定型心绞痛;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血栓烷B,2,;6-酮-前列腺素F,1α,,不稳定型心绞痛;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血栓烷B,2,;6-酮-前列腺素F,1α,血小板活化在不稳定型心绞痛(
摘要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在UA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国内第一株抗人活化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单克隆抗体SZ-51测定UA患者血小板膜表面GMP-140的变化,同时观察血浆TXB 2 和6-K-PGF 1α 的改变。结果:UA在心绞痛发作时,GMP-140、TXB 2 、6-K-PGF 1α 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和对照组,后二者无明显差异。心绞痛终止后,升高的GMP-140全部恢复正常水平。结论:UA患者体内血小板明显激活。心绞痛发作时可根据GMP-140是否增高以及增高程度来鉴别SA和UA,并判断预后。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血栓烷B 2 ;6-酮-前列腺素F 1α
大量的临床及基础表明,无论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还是在UA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中,血小板活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血小板活化包括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三个过程。过去判断活化程度多通过测定血小板的释放产物(如β-TG、PF 4 等)及血小板花生四烯酸(AA)的代谢产物(如TXA 2 、PGI 2 等)含量的改变,但这些方法影响因素较多,其临床意义显得含糊,近年由于反映血小板活化程度的颗粒膜蛋白单克隆抗体(MCA b )的研制成功,可以对血小板活性变化的规律从血小板膜分子水平进行观察 [3] 。本研究采用国内第一株抗人活化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单克隆抗体SZ-51 [4] 研究UA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状态,探讨其在U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UA组:22例,为1999年2月~2000年8月以剧烈胸痛收住入院的患者,不能除外AMI。追查过程中无AMI的心电图和心肌酶改变。其中男14例、女8例,平均年龄60.5(50~72)岁。
1.1.2 SA组:符合1979年WHO制定的诊断标准,共25例,男16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85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