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是“帮手” 不是“打手”
既往围手术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顾虑
20多年前,麻醉科医师在围手术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顾虑在于:①β受体阻滞剂对心脏有负性肌力、负性频率和负性传导作用;②β受体阻滞剂与麻醉药有协同作用,可能导致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③心脏手术中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能影响心脏的复跳和心功能,并有可能使患者的心脏在复苏后出现传导阻滞;④在非心脏手术中应用该类药物可能会增加心脏不良事件;⑤黄种人对β受体阻滞剂的敏感性可能高于白种人(有报道指出,黄种人的有效血药浓度比白种人低20%);⑥麻醉和重症监护室(ICU)的医师缺乏应用经验,担心β受体阻滞剂会成为“打手”。
在那个年代,我们可在围手术期应用的β受体阻滞剂只有普萘洛尔(5 毫克/支),该药可全面阻滞β受体(β1+β2),无心脏选择性且药效强、半衰期长、副作用大,静脉注射时剂量不易掌握,因而被医师视为“打手”。
新型β受体阻滞剂及其分类
90年代初,β1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逐渐取代了普萘洛尔针剂,其有心脏选择性,半衰期短(10 min),因而安全性较好,可用于慢性心衰患者,从而成为围手术期治疗心动过速的“主打”药物。但艾司洛尔的作用时间过短,需不断追加或用输液泵输注药物。90年代后期,β1受体阻滞剂的种类有了较大发展,美托洛尔、阿替洛尔和索他洛尔等药物陆续被用于临床,且作用时间均较艾司洛尔长,这些药逐渐成为心衰和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围手术期预防和治疗心动过速的保护性药物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3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