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相关艾滋病
输血相关疾病,是指受血者通过输入含病原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而引起的疾病。由输血引起的艾滋病称为输血相关艾滋病(trasfusion associated AIDS,TAA)[1]。
1 HIV的血源传播
HIV通过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具有很高的传播概率,几乎达到了100%,因此对献血员进行血液检测是杜绝输血传播HIV最有效的办法[2]。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全世界HIV感染者中,通过输血和输血液制品感染的占5%~10%,我国艾滋病感染者中,经临床输血感染的占0.2%[3]。有研究表明,RBC成分的感染性随着储存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含有HIV病毒的RBC在8天内96%具有感染性,但储存3周以后则仅50%具有感染性[4]。故临床输注新鲜血将有可能增加TAA的发生几率。
2 献血者筛查[5]
在血液供应的安全防护中,向着尽可能早期检测有传染性的献血者方向努力是很重要的。但是,既不知道受感染的人何时变得有传染性,也不知道何时所有感染者将产生用血清学方法检出的传染标志物,由于没有检测方法能检出所有可能具有传染性的献血者,仔细选择献血者对于保证输血安全是重要的。发给所有预期献血者适合的教育资料,说明关于可能增强HIV传染危险的一些活动,仔细询问献血者并且设立一种自我延期的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3 血液HIV筛检的发展
在建立常规血液HIV-1筛选之前,接受输血和接受血液产物Ⅷ因子治疗者是HIV-1感染的主要人群之一。自1981年第1例艾滋病被确诊后,因临床和血库筛选的需要,HIV病原感染的特异性诊断试剂在HIV病毒得以分离后才制造成功。1985年5月2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正式批准HIV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ELISA)上市。早期制造的HIV抗体检测试剂盒所用抗原都为感染病毒细胞系中细胞破碎提纯后所得,称第一代HIV-ELISA诊断试剂盒。后来HIV抗原的来源可来自人工合成的多肽或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称第二代诊断试剂盒。自从对HIV-1抗体筛选后,在美国由输血感染HIV-1的几率已大大降低至1/225000。HVI-2与HIV-1的感染途径非常相似,在血清学反应中也可产生某些抗原体的交叉反应,但若用HIV-1 ELISA试剂盒测定HIV-2感染的阳性血清,大约只有50%多一些能测出阳性,于是后来,研制出了用HIV-1和HIV-2两种艾滋病毒抗原混合包被于固相载体上的试剂盒,即第三代试剂盒。其优点在于一次同时检出HIV-1和HIV-2两种抗体[4]。
由于HIV抗原在受HIV感染者中出现的时间较HIV抗体为早,因此用测抗体的方法来筛选血源就会产生一部分假阴性的结果,这一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在美国,估计在每年对45万~66万的献血员筛选中尚有18~27名HIV阳性者漏检,因此在1995年6月FDA又推荐需进行HIV-p24抗原的检测,估计这一措施可减少25%假阴性[6]。
此外,通过血液HIV抗体筛查可以预防HIV的输血后传播,但仅检测抗体并不能排除病毒感染的窗口期。因此,增加病毒核酸检测可以减少病毒窗口期的传播。在HIV高流行区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可以预防病毒窗口期传播,减少输血后HIV的感染[6]。
AIDS是一种全球性疾病,由于AIDS具有惊人的蔓延速度和高致死性,WHO和许多国家都已采取预防HIV感染的综合措施。确保输血和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对供血者进行HIV抗体筛查就是其中之一[7]。因此,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及至避免TAA的发生,除采取严格筛选献血员,严格进行血液HIV抗体筛检,积极开展新技术如核酸检测等措施外,也应积极与临床沟通,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尽量少用所谓新鲜血,进一步降低TAA的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 王培华.输血技术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0.
2 纪宁.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培训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24.
3 王海燕,谭丽莉,孙波,等.性服务者HSVⅡ与HIV梅毒、HBV及HIV交叉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输血与检验,2005,7(3):187.
4 张兴权,范江.艾滋病毒感染与艾滋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64-313.
5 吕鹏.最新输血技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08-309.
6 张春涛,李秀华,宋爱京,等.吸毒人群中HIV/HCV核酸和抗体关系的分析.中国病毒学,2005,20(6):600-602.
7 刘运德.微生物学检验,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45.
作者单位: 671000 云南大理,大理州中心血站
(编辑:李建伟), 百拇医药(刁丽波,张林荔)
1 HIV的血源传播
HIV通过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具有很高的传播概率,几乎达到了100%,因此对献血员进行血液检测是杜绝输血传播HIV最有效的办法[2]。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全世界HIV感染者中,通过输血和输血液制品感染的占5%~10%,我国艾滋病感染者中,经临床输血感染的占0.2%[3]。有研究表明,RBC成分的感染性随着储存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含有HIV病毒的RBC在8天内96%具有感染性,但储存3周以后则仅50%具有感染性[4]。故临床输注新鲜血将有可能增加TAA的发生几率。
2 献血者筛查[5]
在血液供应的安全防护中,向着尽可能早期检测有传染性的献血者方向努力是很重要的。但是,既不知道受感染的人何时变得有传染性,也不知道何时所有感染者将产生用血清学方法检出的传染标志物,由于没有检测方法能检出所有可能具有传染性的献血者,仔细选择献血者对于保证输血安全是重要的。发给所有预期献血者适合的教育资料,说明关于可能增强HIV传染危险的一些活动,仔细询问献血者并且设立一种自我延期的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3 血液HIV筛检的发展
在建立常规血液HIV-1筛选之前,接受输血和接受血液产物Ⅷ因子治疗者是HIV-1感染的主要人群之一。自1981年第1例艾滋病被确诊后,因临床和血库筛选的需要,HIV病原感染的特异性诊断试剂在HIV病毒得以分离后才制造成功。1985年5月2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正式批准HIV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ELISA)上市。早期制造的HIV抗体检测试剂盒所用抗原都为感染病毒细胞系中细胞破碎提纯后所得,称第一代HIV-ELISA诊断试剂盒。后来HIV抗原的来源可来自人工合成的多肽或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称第二代诊断试剂盒。自从对HIV-1抗体筛选后,在美国由输血感染HIV-1的几率已大大降低至1/225000。HVI-2与HIV-1的感染途径非常相似,在血清学反应中也可产生某些抗原体的交叉反应,但若用HIV-1 ELISA试剂盒测定HIV-2感染的阳性血清,大约只有50%多一些能测出阳性,于是后来,研制出了用HIV-1和HIV-2两种艾滋病毒抗原混合包被于固相载体上的试剂盒,即第三代试剂盒。其优点在于一次同时检出HIV-1和HIV-2两种抗体[4]。
由于HIV抗原在受HIV感染者中出现的时间较HIV抗体为早,因此用测抗体的方法来筛选血源就会产生一部分假阴性的结果,这一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在美国,估计在每年对45万~66万的献血员筛选中尚有18~27名HIV阳性者漏检,因此在1995年6月FDA又推荐需进行HIV-p24抗原的检测,估计这一措施可减少25%假阴性[6]。
此外,通过血液HIV抗体筛查可以预防HIV的输血后传播,但仅检测抗体并不能排除病毒感染的窗口期。因此,增加病毒核酸检测可以减少病毒窗口期的传播。在HIV高流行区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可以预防病毒窗口期传播,减少输血后HIV的感染[6]。
AIDS是一种全球性疾病,由于AIDS具有惊人的蔓延速度和高致死性,WHO和许多国家都已采取预防HIV感染的综合措施。确保输血和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对供血者进行HIV抗体筛查就是其中之一[7]。因此,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及至避免TAA的发生,除采取严格筛选献血员,严格进行血液HIV抗体筛检,积极开展新技术如核酸检测等措施外,也应积极与临床沟通,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尽量少用所谓新鲜血,进一步降低TAA的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 王培华.输血技术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0.
2 纪宁.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培训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24.
3 王海燕,谭丽莉,孙波,等.性服务者HSVⅡ与HIV梅毒、HBV及HIV交叉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输血与检验,2005,7(3):187.
4 张兴权,范江.艾滋病毒感染与艾滋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64-313.
5 吕鹏.最新输血技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08-309.
6 张春涛,李秀华,宋爱京,等.吸毒人群中HIV/HCV核酸和抗体关系的分析.中国病毒学,2005,20(6):600-602.
7 刘运德.微生物学检验,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45.
作者单位: 671000 云南大理,大理州中心血站
(编辑:李建伟), 百拇医药(刁丽波,张林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