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 2006年第5期
编号:11007480
颈椎椎间融合器的临床应用进展
http://www.100md.com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6年第5期
颈椎椎间融合器,2临床应用,3展望,参考文献:
     在2000年报道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病以来,该术式已广泛应用于颈椎退行性变、肿瘤、创伤等。成为治疗颈椎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手术要求:(1)彻底减压;(2)牢固固定和骨性融合,防止颈椎不稳造成新的损害。但由此而出现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4〕。为了克服这种并发症,国内外学者不断寻找理想的融合材料和方法,既能实现植入后的即时稳定,又能促进融合并很好地重建并维持椎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1988年Bagby和Kuslich等将在兽用融合器基础上改良的BAK融合器用于人腰椎椎间融合术,并增加了表面螺纹,材料用钛合金,即为BAK(Bagby and Kuslich),取得了成功。近年,颈椎椎间融合器(cervical interbody fusion cage)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文献也相继报道,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5~6〕,颈椎椎体间的融合技术得到了广泛发展,不断更新的设计和理念使之更为完善。本文就颈椎椎间融合器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等方面作一简要综述。

    1 目前,椎体融合器的种类较多,按结构形状分类分为:圆柱形融合器:以BAK、钛网等为代表,是颈椎融合器较早的形状,系第1代Cage,因术后出现较高的沉降率而应用逐渐减少〔7〕。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第3代Cage(解剖型)。环形融合器:20世纪90年代由Hams设计的Harmsmesh,以Harmsmesh钛笼(depuy acromed)和环形融合器(depuy acromed)为代表,钛笼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融合器之一。1991年,Brantigan和Steffee等〔8〕根据三面皮质骨结构设计了箱形融合器进行椎间融合获得成功,弥补了传统三面皮质骨在生物力学和融合性能方面的不足。典型的有AcroMed I/F Cage、Syn Cage和Wing Cage等,是目前国外应用最广的融合器。

    Kandziora等〔9、10〕应用羊颈椎比较8种不同类型的颈椎间融合器,应用影像学、生物力学及组织学进行评价,提示均不同程度的提高颈椎刚度,能很好的恢复和保持椎间高度及生理前凸,提供良好的融合环境。圆柱形融合器稳定性强,能有效的控制颈椎的伸展与侧屈。但植骨量较小,存在较大应力阻挡,箱形融合器在避免应力阻挡上要优于螺纹状融合器,但抗旋转应力和稳定性较差,需结合内固定。目前,国内应用较多的是PCB(Plate cage benezech),为带钢板的Cage,主体为方柱形,前缘带孔并上下延伸,用螺钉固定于椎体上,既具有部分钢板的功能,增加颈椎的稳定性,又促进了颈椎椎间融合,是较为理想的椎间融合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48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