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西医结合学报》 > 2005年第3期
编号:11007403
从“中医”名称的英语翻译谈翻译中的“信”与“不信”
http://www.100md.com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5年第3期
医学,,],医学,中国传统;,语言学;,翻译;,英语,1“信”的似是而非与似非而是,2“信”的内涵与外延,3“信”的约定与俗成,4“信”的表层
     [关键词] 医学,中国传统; 语言学; 翻译; 英语

    On truthfulness in light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nomencla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IU ChuanYu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Center,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KEY WORDS medicine, Chinese traditional; linguistics; translation; English

    J Chin Integr Med, 2005, 3(3): 247251

    白居易曾写有一首诗,名为《花非花》。这首诗并不是白居易的代表之作。然而在我与友人有关翻译的通讯中,这首诗却常常被提到,并被赋予了种种新的含义,借以阐述各自对于翻译中“信”的理解和认识。这首诗全文如下: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子木先生在谈到翻译中信息转换的灵活多变性时,曾引用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他说:“似是而非,似非而是,译理定数,游若鬼神。瞬息之际,乾坤倒转,分寸之间,雄兵百万。”翻译中信息的转换正如子木先生所言,常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中游移不定,但却并非虚无缥缈,也并非无“信”可守。

    “信”是译事之根本。所以鲁迅先生在谈到“信”的问题时,有“宁信而勿顺”之说,用词虽可商榷,但对“信”的强调却是值得肯定的。如果所译之文不合原作之义,即便翻译得又“顺”又“达”,亦毫无意义。在时下的中医对外翻译工作中,最难保证的也是一个“信”字。这也是译界有识之士长期以来甚为担忧的问题。如果不能做到“信”,那么翻译中医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本文试从“中医”这个名称的英语翻译出发,谈一谈中医翻译中“信”的度与量。

     1 “信”的似是而非与似非而是

    从中医长期的对外翻译交流与目前的发展实际来看,“信”的要求的确有待加强。但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也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不能以点带面。我们说中医翻译中“信”的要求有待加强,这是就翻译的目的和标准而言的,并不是说中医翻译中一点“信”都没有。其实有时“信”与不“信”也是相对的。比如将“中医”翻译成Chinese medicine或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644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