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脊膜周围粘连的研究进展
椎板切除,1病因和机理研究,2预防方法的研究,3展望,参考文献:
“椎板切除”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脊柱疾患中的常规步骤,但部分病例椎板切除部在术后愈合过程中所形成瘢痕组织可突入椎管,造成医源性椎管狭窄。当瘢痕与神经根外膜或硬脊膜形成粘连、产生压迫时,可使腰腿疼痛症状复发,导致手术失败,即出现“下腰部手术失败综合征(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FBSS)”。其发生率高达6%~15%[1]。如何防止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周围瘢痕粘连成为目前脊柱外科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自1948年Key和Ford提出纤维化形成的前源学说,认为术后瘢痕形成来源于椎管前方损伤的纤维环开始。多年来诸多学者针对此项难题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预防此症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综述如下。1 病因和机理研究
Key于1948年提出了纤维化形成的前源学说后,很多学者在此方面做了进一步研究;LaRocca于1974年提出了瘢痕形成的后源学说,并建立了椎板切除膜(laminectomymembrane)理论;90年代,Songer等[2]动物实验发现硬膜周围的纤维化既来自后方损伤的骶棘肌创面,亦来自前方损伤的纤维环和后纵韧带,后者的纤维瘢痕包绕神经根,导致侧方受累,由此提出了纤维化形成的三维立体学说;Robertson[3]则认为硬膜外纤维化是椎间盘摘除术后,在硬膜外腔引起的一系列炎症反应所形成的瘢痕压迫神经根及硬脊膜而出现的症状。
综合以上各观点可看出FBSS的发生与以下2大因素有关:(1)创伤 椎板切除术后所引起的医源性创伤,在术后切除部分修复过程中,血肿机化、瘢痕产生并形成压迫是发生FBSS的病理基础。而手术切除或损伤椎板、黄韧带、骶脊肌、周围脂肪等天然的钢性阻隔物组织,破坏了脊柱后部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4],失去了有效阻止椎板切除膜向椎管内前移再生,引起硬膜及神经根粘连成为FBSS发生的必要条件。(2)炎症 根据Robertson的理论可知FBSS的发生是手术局部损伤、血肿形成及炎症反应综合作用的结果[5~7]。创伤后的修复本身就是炎症反应过程,而损伤的部位、强度、损伤前后机体的机能状态则会影响炎症反应的强度。所以,椎管疾患病人术前全身机能状态,局部病变状况,术中手术损伤程度,术后治疗、护理、康复锻炼等都会影响到FBSS发生的机率。
2 预防方法的研究
21 手术改进
传统的手术行椎板切除后,使脊柱后柱的完整性、稳定性遭到很大破坏。椎管后部丧失了椎板、黄韧带形成的天然阻隔屏障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2489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