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结直肠肛门外科》 > 2006年第2期
编号:11007606
雌激素受体β(ERβ)与结直肠癌及肝转移
http://www.100md.com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2006年第2期
1ERβ基因和ERβ蛋白,2ERβ作用机制,3ERβ与结直肠癌,4ERβ与CRC肝转移,参考文献
     自上世纪70年代在乳腺癌组织中发现雌激素受体,以及抗雌激素在乳腺癌治疗中有效,雌激素与癌症关系的研究已不鲜见。在全世界范围内,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 CRC)是种常见多发恶性肿瘤,男女均好发,但是在发病率方面CRC表现出性别差异,男性发病率更高,Franceschi等的研究表明绝经后的妇女患结肠癌的风险较绝经前妇女为高,Nanda报道应用雌激素替代疗法可以减少绝经期妇女患结肠癌的风险,约30%~40%(Franceschi,2000; Nanda,1999)。此外,CRC伴肝转移也是一个受关注问题,在确诊CRC时已有20%~40%的病人发生肝转移,在原发灶治疗后,异时性的肝转移高达50%。结直肠癌确诊合并肝转移的病人存活时间短,自然生存期平均为5~10个月,中位自然生存期是45~66个月\[1\],国内张森\[2\]等进行的病例统计分析发现在CRC发生肝转移癌上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CRC患者比女性患者更易发生肝转移,提示肝转移可能与雌激素水平有关联。雌激素属于甾体类激素,发挥生物学活性需要结合靶器官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激活靶器官的基因转录得以实现。雌激素受体属于核激素受体超家族的成员,能转导细胞外信号进入胞内(这种信号一般是脂质小分子物质),进而引起转录。在已知的ER中,可分为ERα和ERβ两种亚型。1967年Jansen于乳腺癌中发现了ER,其cDNA以后由Green和Walter等克隆了出来(Green,1986),这就是经典的ER,1996年Mosselman等人利用RTPCR技术在睾丸组织中发现一种结构与经典ER高度类似的核受体,并发现在人体组织中广泛存在,如,胸腺,脾,睾丸,前列腺,结肠,为与早前发现的ER区别,即称之为ERβ(Mosselman,1996;Enmark,1997)。大量针对ERβ的研究都提出结直肠和结直肠癌组织中相对ERα而言,ERβ是优势受体\[3~5\]。新型雌激素受体—ERβ的发现推动对CRC和一些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肿瘤进展、转移的认识,为研究CRC及肝转移开辟一条新的路子。现本文拟对ERβ与CRC及肝转移关系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 ERβ基因和ERβ蛋白

    ERβ基因定位于14q2224,约有40kb远小于ERα的140 kb,而两者差别主要在于内含子的数量多少,ERβ蛋白约为530个AA仅比ERα少45个AA。ERβ蛋白分子结构主要有六个区域,从N端到C端依次为AF,其中C区是与DNA结合区,E区是配体结合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96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