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大动脉炎双支架堵塞九年再通1例
【关键词】大动脉炎 支架堵塞 再通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较常见的原发性血管炎,多发于青年女性。本病是由于非特异性炎症造成的病变血管内膜增厚,从而引起动脉节段性狭窄、闭塞或狭窄前后动脉瘤样扩张,导致血流障碍,使病变部位的组织器官缺血而发生一系列综合征。本病传统临床治疗多以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主,但疗效并不稳定,随着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减量,病情极易反复,我院血管科采用以平衡免疫、保护血管内膜、消除血管内膜增生为原则的中西医结合平衡免疫疗法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取得了可喜的效果。目前一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右下肢双支架堵塞九年经我们治疗两个月后支架再通,现报道如下。
1 病案举例
患者张某,男性,51岁,郑州市人。患者于九年前无诱因出现右下肢疼痛,尤以活动时明显,于北京某医院查下肢血管造影后发现右股总动脉、股浅动脉重度狭窄,考虑为多发性大动脉炎引起,医院告之只能靠支架来改善症状,没有其它办法治疗,于是给予行右股总动脉、股浅动脉支架治疗术,术后当天即发现两个支架完全堵塞,且下肢疼痛较前加重,由于支架无法取出,又没有好的治疗方法,患者病情几年来一直进行性加重并于四年前出现双侧股骨头坏死、头疼、听力下降、视物困难等现象,尤其冬天时明显。再次查造影后发现右侧颈总动脉也完全闭塞。几年来患者几乎走遍了国内知名医院,均没有明显的效果。患者于2004年8月来我院就诊。入院时查体:T 36.4℃,P 78次/分,R 18次/分,BP 160/90mmH,口唇轻度紫绀,双侧颈动脉可闻及Ⅱ级收缩期血管杂音,右侧颈动脉波动消失。心肺未见明显异常。双下肢膝关节以下皮肤呈暗红色,皮温明显减低,汗毛脱落,右下肢足背、胫后动脉波动消失。查血管彩超示:右侧颈总动脉、股总动脉、股浅动脉完全闭塞。患者入院后采用我院以平衡免疫、消除血管内膜炎症和保护血管内膜为原则的中西医结合特色治疗。四周后头疼、听力下降及下肢疼痛均较前减轻,治疗两个月后患者症状基本完全消失。查体:T 36.2℃,P 70次/分,R 18次/分,BP 130/80mmH,口唇紫绀消失,双侧颈动脉仍可闻及Ⅱ级收缩期血管杂音,右侧颈动脉可触及微弱血管波动。心肺较前未见异常。双下肢皮肤颜色基本恢复正常,皮温较入院时明显升高,可见汗毛生长,右下肢足背、胫后动脉均可触及血管波动。复查彩超发现右侧颈总动脉大部分再通。后患者出院回家,并坚持服药。患者出院3个月后来我院复查,意想不到的是患者的右侧颈动脉基本完全再通,股总动脉、股浅动脉的两个支架中也看到了明显的血流,创造了大动脉炎治疗的奇迹,同时我们也推翻了一个国内外公认论断——支架堵塞不可再通。
2 讨论
多发性大动脉炎又称无脉症,是一种较常见的原发性血管炎,多见于青少年女性。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发病机理,一般认为可能是由于感染、药物等因素作用于机体后引起免疫反应,自身免疫失调,使大动脉壁具有抗原性,而机体的免疫细胞对抗原并不能识别,这样与该抗原接触后产生主动脉抗体,并作用于大动脉壁,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大动脉壁,引起非特异性炎症。造成免疫病理损伤,进而导致大动脉狭窄和闭塞。因此,一般医院治疗都采用激素、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的联合应用。短期内多数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CRP)能控制在正常范围,但患者在减量过程中几乎都会出现病情反复,血沉、CRP重新上升等。说明单用激素、抑制剂免疫的方法疗效并非满意的治疗手段。同样由于支架或人工血管转流也不能解决血管内膜增生的问题,加上手术时对血管的牵拉、和造影剂对血管内膜的刺激,常常会造成术后炎症反应加剧,造成支架、人工血管在短期内堵塞,所以用支架或人工血管转流治疗由于大动脉炎造成的血管狭窄或闭塞,也无法解决病情的发展,甚则还会使病情加重。
我们采用平衡免疫、消除血管内膜炎症和保护血管内膜为原则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精选黄芪、茯苓、鸡血藤、虎杖、党参、柴胡、川芎、丹参、毛冬青等中药组成大动脉炎系列制剂,酌情配合小剂量的尿激酶、降纤酶等药物静点,治疗多发性大动脉,具有抗病毒、抗细菌感染、调节免疫、增强免疫识别功能、抑制炎症发展、保护血管内膜、消除血管内膜增生等作用。经临床研究观察证实,一般用药7~10天后半数以上患者的血沉、CRP指标开始下降,同时患者临床症状逐步缓解。我们认为该方案不仅没有抑制免疫功能相反的是在某种程度下可能还会提高免疫机能对自身及外来者的识别功能。这样在不降低免疫机能的基础上,缓解了对自身组织进行的免疫反应。尽管如此,其详细的机理仍不清楚。目前在对多发性大动脉炎无特效治疗的情况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河北省石家庄长城医院 血管科 050035), http://www.100md.com(郝占峰 张建军 杜 空 张叶芳 杨步军 李振刚)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较常见的原发性血管炎,多发于青年女性。本病是由于非特异性炎症造成的病变血管内膜增厚,从而引起动脉节段性狭窄、闭塞或狭窄前后动脉瘤样扩张,导致血流障碍,使病变部位的组织器官缺血而发生一系列综合征。本病传统临床治疗多以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主,但疗效并不稳定,随着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减量,病情极易反复,我院血管科采用以平衡免疫、保护血管内膜、消除血管内膜增生为原则的中西医结合平衡免疫疗法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取得了可喜的效果。目前一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右下肢双支架堵塞九年经我们治疗两个月后支架再通,现报道如下。
1 病案举例
患者张某,男性,51岁,郑州市人。患者于九年前无诱因出现右下肢疼痛,尤以活动时明显,于北京某医院查下肢血管造影后发现右股总动脉、股浅动脉重度狭窄,考虑为多发性大动脉炎引起,医院告之只能靠支架来改善症状,没有其它办法治疗,于是给予行右股总动脉、股浅动脉支架治疗术,术后当天即发现两个支架完全堵塞,且下肢疼痛较前加重,由于支架无法取出,又没有好的治疗方法,患者病情几年来一直进行性加重并于四年前出现双侧股骨头坏死、头疼、听力下降、视物困难等现象,尤其冬天时明显。再次查造影后发现右侧颈总动脉也完全闭塞。几年来患者几乎走遍了国内知名医院,均没有明显的效果。患者于2004年8月来我院就诊。入院时查体:T 36.4℃,P 78次/分,R 18次/分,BP 160/90mmH,口唇轻度紫绀,双侧颈动脉可闻及Ⅱ级收缩期血管杂音,右侧颈动脉波动消失。心肺未见明显异常。双下肢膝关节以下皮肤呈暗红色,皮温明显减低,汗毛脱落,右下肢足背、胫后动脉波动消失。查血管彩超示:右侧颈总动脉、股总动脉、股浅动脉完全闭塞。患者入院后采用我院以平衡免疫、消除血管内膜炎症和保护血管内膜为原则的中西医结合特色治疗。四周后头疼、听力下降及下肢疼痛均较前减轻,治疗两个月后患者症状基本完全消失。查体:T 36.2℃,P 70次/分,R 18次/分,BP 130/80mmH,口唇紫绀消失,双侧颈动脉仍可闻及Ⅱ级收缩期血管杂音,右侧颈动脉可触及微弱血管波动。心肺较前未见异常。双下肢皮肤颜色基本恢复正常,皮温较入院时明显升高,可见汗毛生长,右下肢足背、胫后动脉均可触及血管波动。复查彩超发现右侧颈总动脉大部分再通。后患者出院回家,并坚持服药。患者出院3个月后来我院复查,意想不到的是患者的右侧颈动脉基本完全再通,股总动脉、股浅动脉的两个支架中也看到了明显的血流,创造了大动脉炎治疗的奇迹,同时我们也推翻了一个国内外公认论断——支架堵塞不可再通。
2 讨论
多发性大动脉炎又称无脉症,是一种较常见的原发性血管炎,多见于青少年女性。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发病机理,一般认为可能是由于感染、药物等因素作用于机体后引起免疫反应,自身免疫失调,使大动脉壁具有抗原性,而机体的免疫细胞对抗原并不能识别,这样与该抗原接触后产生主动脉抗体,并作用于大动脉壁,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大动脉壁,引起非特异性炎症。造成免疫病理损伤,进而导致大动脉狭窄和闭塞。因此,一般医院治疗都采用激素、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的联合应用。短期内多数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CRP)能控制在正常范围,但患者在减量过程中几乎都会出现病情反复,血沉、CRP重新上升等。说明单用激素、抑制剂免疫的方法疗效并非满意的治疗手段。同样由于支架或人工血管转流也不能解决血管内膜增生的问题,加上手术时对血管的牵拉、和造影剂对血管内膜的刺激,常常会造成术后炎症反应加剧,造成支架、人工血管在短期内堵塞,所以用支架或人工血管转流治疗由于大动脉炎造成的血管狭窄或闭塞,也无法解决病情的发展,甚则还会使病情加重。
我们采用平衡免疫、消除血管内膜炎症和保护血管内膜为原则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精选黄芪、茯苓、鸡血藤、虎杖、党参、柴胡、川芎、丹参、毛冬青等中药组成大动脉炎系列制剂,酌情配合小剂量的尿激酶、降纤酶等药物静点,治疗多发性大动脉,具有抗病毒、抗细菌感染、调节免疫、增强免疫识别功能、抑制炎症发展、保护血管内膜、消除血管内膜增生等作用。经临床研究观察证实,一般用药7~10天后半数以上患者的血沉、CRP指标开始下降,同时患者临床症状逐步缓解。我们认为该方案不仅没有抑制免疫功能相反的是在某种程度下可能还会提高免疫机能对自身及外来者的识别功能。这样在不降低免疫机能的基础上,缓解了对自身组织进行的免疫反应。尽管如此,其详细的机理仍不清楚。目前在对多发性大动脉炎无特效治疗的情况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河北省石家庄长城医院 血管科 050035), http://www.100md.com(郝占峰 张建军 杜 空 张叶芳 杨步军 李振刚)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大动脉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