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齐鲁医学杂志》 > 2006年第3期
编号:11008002
麻醉深度监测与全麻管理
http://www.100md.com 《齐鲁医学杂志》 2006年第3期
麻醉,,]麻醉,全身;监测,手术中;讲座,[关键词],1麻醉与麻醉深度定义的变化,2全身麻醉的本质及要素,3麻醉深度监测
     [关键词]麻醉,全身;监测,手术中;讲座

    近年来,随着麻醉学的发展,特别是新的全麻药物的不断出现,引起了临床麻醉技术的不断变革,同时也带来了麻醉管理的新问题,这就促使人们对全身麻醉的基本理论(包 括麻醉本质及成分、全麻的机制、麻醉深度的概念等)进行更 深入研究,其中麻醉深度的定义及监测为这些问题的关键,这对提高麻醉管理水平,改善麻醉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1 麻醉与麻醉深度定义的变化

    首先,全身麻醉的定义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麻醉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1846年OLIVER首先创用麻醉一词,描述其为一种能施行外科手术的新现象,这种现象是病 人对外科手术创伤不能感知的状态。PLOMLEY在1847年提出了麻醉深度的概念,将麻醉深度分为以下3期:陶醉期、兴奋期(有或无意识)和较深的麻醉期。同年,SNOW将乙醚麻醉分为5级。现在教科书上描述的乙醚麻醉分期是 GUEDEL于1937年发表的,被称为经典麻醉分期,它奠定了麻醉深度的理论基础,曾对临床麻醉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乙醚麻醉分期根据横纹肌张力为主的体征,包括躯体肌肉张力、呼吸形式和眼征,共分为4期:第一期为痛觉消失期 (镇痛期);第二期为谵妄兴奋期;第三期为外科手术期,由浅 至深又分为四级;第四期为延髓麻醉期。由于骨骼肌的张力变化和肌肉的运动是判断乙醚麻醉 分期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1942年肌肉松弛药(简称肌松药)的出现和麻醉中控制呼吸(人工或机械)技术的实施,乙 醚麻醉分期在临床上的实用价值明显降低甚至不存在。肌松药的应用失去了判断麻醉深度很有价值的两项体征:呼吸(频率和容量)和肌肉张力。其他麻醉辅助药物,如麻醉性镇痛药、血管活性药物的广泛应用,更增加了麻醉深度监测的复杂性,使仅依赖于血压、心率变化来调控麻醉的传统方式失去意义。Lancet杂志讨论了肌松药带来的新问题。之后 文献中陆续出现了术中知晓(awareness)的报道。麻醉的危险由麻醉过深而变为麻醉过浅,即出现术中知晓的问题。1987年PRYS-ROBERTS对麻醉深度的研究提出了独 特的见解,认为疼痛是清醒状态下对伤害性刺激的感觉,而麻醉是一种药物诱导的无意识状态,意识一旦消失,病人就失去了对伤害性刺激的感知且不能回忆,也就没有疼痛。而意识消失是阈值性(全或无)现象,故麻醉不存在深度。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是迫切需要一种可靠的指标来判断麻醉是否合适,意识消失的阈值究竟是多少,用何种手段来监测?其标准是多少?从临床角度讲,合适的标准应该是术中无感知、无知晓,术后无回忆。然而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31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