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 2006年第10期
编号:11008697
跟骨骨折的治疗及进展
http://www.100md.com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6年第10期
跟骨骨折,1骨折的分型,2治疗方法及研究进展,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683.42

    跟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在全身骨折中占2%,跗骨骨折中占60%。多由高处跌下时足跟直接着地压缩所引起,少数为撕脱骨折,近年来交通事故造成的此类骨折亦有增多。跟骨以复杂的皮质骨和松质骨支持的基础上具有四个小关节为解剖特点,由此使距下关节和跗横关节能够进行高度的偶合和精确的连动,同时,跟骨是构成足弓的主要成分,使足部富有弹性以缓解震荡。跟骨的重要性以及骨折的复杂性,使跟骨骨折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跟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刚刚起步[1],其临床分型多种多样,治疗方法尤其是波及距下关节的处理争论甚多。本文就其治疗方法及进展作一综述。

     1 骨折的分型

    分型的目的在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对预后的判断。1952年,Essexlopresti[2]提出第一个为多数学者接受的分型系统,其根据X线侧位Bhler角与Gissane角的改变及跟骨体内“双密度影”作为分类依据,分为Ⅰ型:未波及距下关节骨折,包括跟骨结节骨折和涉及跟骰关节的骨折;Ⅱ型:波及距下关节的骨折,按继发骨折线的走行(暴力作用时依赖逆行段)分为舌状骨折和关节塌陷型骨折。

    CT问世后,Johnson、Eastwood、Crosby和Fitzgibbons、Sanders、Zwipp等均提出新的分型系统,其中Sanders分型[3]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其通过骨折片段数目和冠状位、轴位CT片后关节面的骨折线走行进行分类:在轴向面上以平行于跟骨纵轴的A、B两线将后关节面分为3个等大的区,即内侧、中央和外侧柱,第3条骨折线C与后面的内侧边界一致,并同载距突分开,由此产生4个潜在的骨折片段。骨折线由外向内用A、B、C标明。Ⅰ型:所有未移位的关节内骨折;Ⅱ型:后关节面2片段骨折,根据骨折线的定位分为ⅡA、 ⅡB、ⅡC三个亚型;Ⅲ型:伴有中央片段损伤的后面3片段骨折,按照两个骨折线的位置分ⅢAB、ⅢAC、ⅢBC;Ⅳ型:后面四片段骨折,或多于4片段骨折。

    由于Essexlopresti分型不能准确反映关节内骨折移位情况,而Sanders分型不能完全反映跟骨结节、跟骨体及跟骰关节的损伤情况,因此,现在大部分学者在临床结合采用Essexlopresti分型和Sanders分型。

     2 治疗方法及研究进展

    跟骨骨折的治疗分为手术及非手术治疗,各种方法的适应证150年来一直未有统一标准,目前除治疗目的达成共识外,有关处理的很多方面仍存在争论。其治疗目的为:恢复跟骨的高度、宽度,恢复跟距、跟骰关节面的解剖关系(Bhler角、Gissane 角及Perie角)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95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