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2164
他们正在老去……
http://www.100md.com 2006年6月12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66期(总第2320期 2006.06.12)
     ——“赤脚医生”的后顾之忧

    “……我们已经进入花甲之年,家庭负担沉重,晚年生活没有保障,大多数乡村医生面临着退休的危机。解决好乡村医生晚年的生活保障问题,关系到农村卫生事业的稳定发展,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诸多方面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记者的案头,这封落款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全体乡村医生的2000多字的信件,读后让人掩卷长思……

    三十七年的命运变迁

    在这86个医生中,杨占兴的经历或许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杨占兴今年刚60岁,作为中宁县田滩村村民,作为村里惟一的乡村医生,他为乡亲们服务了37年。37年来,村民们的生老病死,他心里一本账清清楚楚。“人口普查也好,计划免疫也好,都是由我来挨家挨户做的。你要谁的病历,来找我!我保准拿得出来!”杨占兴重重的方言里,透露着些许自豪。可是说起未来,37年的迎来送往的历程并没有给他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如今,他不得不对自己的晚年生活感到焦虑。
, 百拇医药
    这种焦虑并非空穴来风。

    提起当年的光辉历程,杨占兴滔滔不绝。1965年,初中毕业的杨占兴被村里推荐到生产队参加乡村医生培训。3年多以后,杨占兴回到村里开始了他的行医生涯。“那时候感觉很光荣,干劲十足。”据杨占兴介绍,那时候村卫生室一共有3个人,由他“唱主角”,另外两个人,一个在药房工作,另一个则是负责外围工作的卫生员(相当于杨的助手)。几样简陋的硬件设施是大队给的,无非就是药柜、药包以及通常所说的“老三件”。

    那时候田滩村人口约2600人,村里要求按照人均2元的标准来添置卫生室的药品以及医疗耗材。“村民看病只需要5分钱的挂号费,拿药都是不要钱的,因为这是大家的卫生室。”作为医生,杨占兴的工作也很简单,有病人时就看病,没有病人时可以看书或到田里看看。他的经济收入全部来自工分。“一天七八个工分,相当于普通壮劳力的劳动报酬。”从这一点上讲,他和农民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直到现在,杨占兴都很怀念那种生活和工作方式:单纯、有心思钻研知识。以一个乡村医生的眼光来看,那时的他还无法预料未来的诸多惊喜与失落。
, 百拇医药
    1982年,杨占兴所在的村子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按照这个思路,村卫生室也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作为农民,杨占兴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寒来暑往,庄稼的每一季收成,都是他理所当然的牵挂。另一方面,作为村里惟一的医生,他也继续经营着卫生室,因为村民已经习惯了找他看病,或者说,他也习惯了为村民看病。

    这一次改革,卫生室被上划到县卫生局主管。杨占兴不仅是个医生,也是这个卫生室的经营者,他要为村民看病,同时也要开始考虑利润的问题。村民们不再集资来维持卫生室的运转。这对于那些体弱多病的村民来说,或许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从此以后拿药需要花钱,而不再仅仅是5分钱的挂号费那么简单。

    明显地感到自己的生活水平提高,是在1985年杨占兴独自经营卫生室开始。“我那个时候一天可以看20~30个病人,因为我的口碑比较好,许多病人是从别的村来找我看病的。”据杨占兴介绍,那个时候他每月有300元左右的收入,相当于当地一个科级干部。那时候对于村卫生室的负责人来说,日子过得比较滋润,因为除了每年上缴给卫生局的300元审核费,基本上没有其他支出。
, http://www.100md.com
    “半农半医,也有点商人的意味。”评说当年的生活状态,杨占兴很坦诚。事实上,“先富起来”的杨占兴并不是那种为富不仁的人,从1985年到1992年,他一共为乡亲们免掉了8000多元的死账、烂账;从1993年到2000年,他又免去了6000元,这些账目他都统计过。“尤其是那些五保户、贫困户,平时大家乡里乡亲的,病恹恹地来到我这里,不给人家看病,我还能在村里呆吗?”

    医生、农民、责任、利润,多少年来,杨占兴的命运和这4个词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救死扶伤、养家糊口,你说哪一样不重要呢?”杨占兴力求把这些事情做得更完满,毕竟,在这个已有3000多人的村子里,他是那么受人尊重。

    然而,这种良好的生活状态并没能长期地持续下去。1998年,当地开始有人开个体诊所,不管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都对他的业务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2000年,平价大药房风生水起,头孢拉定在他的诊所卖1.1元,大药房才卖0.85元,和他们比,杨占兴的诊所显得没有竞争力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杨占兴对自己未来的命运开始担忧起来。
, http://www.100md.com
    八十六个乡医的共同担忧

    按照国家构建农村三级医疗网络的要求,一旦有疫情发生,或是有计划免疫任务时,村卫生室的负责人必须无偿配合卫生院防保科的工作。在杨占兴看来,村卫生室,顾名思义是村级集体卫生服务单位,这种配合工作理所当然。但在早期,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对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会给予“工分”或定额补贴,虽然微少,但也给乡村医生极大的精神鼓舞;而近些年,情况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工作量有增无减,补助却近乎为零。

    杨占兴的身体还比较硬朗,因为口碑还不错,现在每天还能看5~6个病人。在中宁县乡村医生中,他的家庭条件还算中等。自从承包了卫生室以后,他与生产队就彻底脱离了关系,那种属于集体的荣耀感和归宿感也没有了。在村民眼里,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没有本质的区别。对于杨占兴自己来说,也只有在配合做一些科普宣传和计划免疫的时候,才想起来自己的诊所还是村卫生室。

    杨占兴告诉记者,中宁县像他这样的乡村医生有86个,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最小的也有54岁。面对同行的竞争、主管部门的忽视以及自己身体的逐渐衰老,大家对未来有些担心。他们担心随着年龄的继续增长,因为丧失了一定的劳动能力,学历也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县卫生局会不会让他们继续注册呢?他们曾咨询过这一问题,但相关负责人并没有给他们明确的答复。
, http://www.100md.com
    杨占兴告诉记者,如果不给注册的话,就意味着他们不得不“退休”。他担心的还不仅仅是今后没有退休金的生活;更担心的是没有相关的福利、待遇和保障,等到这一批乡村医生逐渐老去后,谁愿意来接替他们在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的底层奔走呢?

    20世纪60年代后期,农村出现了两大新生事物——“赤脚医生”和民办教师。“赤脚医生”先于民办教师进入了村卫生室,走在农村防病治病第一线,平均每位医生担负着近千人的防保任务。这么多年来,乡村医生一直坚定地奔走在基层医疗第一线:2003年“SARS”流行的时候,是乡村医生们义不容辞地站在最前沿,冒着被传染的危险预防、排查、送检、观察、隔离发热咳嗽病人,不计报酬地为村民们工作着。

    与乡村医生同时代诞生的民办教师们早已转正,吃上了“财政饭”,退休的民办教师月工资普遍在千元以上,还享有医疗保险。而想起自己的境遇,杨占兴们无不感慨,他们对自己的晚年生活忧心忡忡,在农村基层卫生防疫战线上拼博了几十年,“难道国家把我们忘了……要想奔小康,首先要保健康。乡村医生只占民办教师的1/4,我们的后顾之忧何时能解决呢?”
, 百拇医药
    以杨占兴为代表的中宁县乡村医生开始为自己今后的命运奔走:他们找过地方卫生主管部门的领导,但得到的答复是:我们很同情你们的遭遇,会尽快想办法解决,但是现在财政比较困难,上面暂时也没有这方面的政策,你们先回去安心工作,一有好消息马上通知你们。

    然而,这个好消息却迟迟未来。

    一百元/月的待遇期许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以杨占兴为代表的乡村医生目前的处境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但这样的回答,显然不是杨占兴们想要的,他们不知道这样的等待何时才是尽头。作为乡村医生或者作为关心乡村医生的人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王红漫博士。王红漫认为,乡村医生老无所养只是农村医疗诸多困局的一个方面。在王红漫看来,目前农村的卫生保健三级网络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的,我国农村至今还没有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此同时,在财政拨款不足的情况下,各级医疗单位只能依靠创收来保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这当然也包括那些承担着村民卫生保健工作的村卫生室。
, 百拇医药
    长期从事卫生经济研究的广州医学院王家骥教授告诉记者,三级卫生保健网的底层应该以公共卫生防御为主。1993年,农村卫生费用占全国卫生费用的34.9%,1998年降为24.9%,2000年更是降为22.5%,7年内下降了10多个百分点。国家对农村公共医疗卫生投入的严重不足,制约着医疗机构设备的更新和基础设施的改善,“这当然为乡村医生开展工作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障碍。”王家骥说。

    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厅厅长马玉章在其《增加投入深化改革》一文中提出:从2005年开始,宁夏地方政府开始对村卫生室进行投入,每个村卫生室1万元,用于房屋建设和相关设备购置。更重要的是,政府已经下决心,要在两年内彻底解决乡医的报酬问题,保证一个村有一名村医每月拿到100元工资,从根本上解决稳定村医队伍的难题。但是杨占兴告诉记者,直到目前为止,他所在的村卫生室也没有得到任何投入,自己也没有100元/月的补助。去年,听说上面要给每个村卫生室配“十小件”,据说还有紫外线灯什么的,这让他激动了一阵,谁知道过了一段时间这事就黄了。

    杨占兴告诉记者,其实他的愿望很简单,就是能在老的时候做不了了,能有点工资,支付日常开支,吃点小药什么的。然而这个愿望对于年届花甲的他来说,似乎有些遥远。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三终端周刊第24期, http://www.100md.com(刘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