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2350
药价新政,牵动药师神经
http://www.100md.com 2006年6月16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68期(总第2323期 2006.06.16)
     最近八部委联合发出的药价新政看上去似乎只与药品价格有关,跟药师的工作好像没有多大关联,但是医院药师普遍认为,这项新政将从药师调剂、发药工作量、推进合理用药进程以及药师收入、药房改革等方面对医院药房、药师产生较大影响。

    政策背景: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主要内容为八项措施:全面调整政府定价范围内的药品价格,并将县及县以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销售药品实际加价率严格控制在15%以内;改进药品定价方式,选择部分政府定价药品试行从出厂环节核定价格;加强对市场调节价药品价格监管,推行由生产企业在药品零售外包装上标示建议零售价格的制度;对医疗器械价格进行必要的干预;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规范医院诊疗和用药行为,制定药品临床应用指南;强化医疗保险对医药费用的制约作用;加强监督检查、对典型案件公开曝光。

    两方面加大药师工作量
, http://www.100md.com
    “跑方”减少——医院药房取药患者增多

    一直以来,“医院药价高于社会药房药价”是社会各界的共识。因此,很多人都养成了“医院看病,药店取药”的做法。执行新的“八项措施”中“实际加价率限制在15%”的政策,那么以10元价格进院的药品,零售价格最高也只能卖11.5元。这实际上就是“低进低销,让利患者”,过去也有提出,但这次八部委作为政策发布,公立医院药房就必须执行,让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药品降价的实惠。新政实施之后,医院药房的药价与社会药店药价的距离将缩小,医院药房的“跑方”现象将减少,在医院药房取药的患者会增多,药师必须在药房日常工作量加大的情况下,认真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同时,“八项措施”中的规范医院用药行为、制定药品临床应用指南、强化医疗保险对医药费用的制约作用等,都将有利于规范医生合理用药。但这些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药师的参与,药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药学知识,积极发挥药师的作用指导合理用药,推动国家这项政策的贯彻落实。(河南省淮阳县人民医院药剂科 常怡勇)
, 百拇医药
    变相滥用药品——病人取药品种和数量增多

    我认为,药师调剂的工作会更繁忙,临床药师的地位仍然尴尬。原因为以下两点:

    其一,八项措施对医生无太多的实质性影响。降价不是有效的约束手段,一些医生仍可以通过为病人开高档药,或为病人加开一些可有可无的药来获得回扣。其二,医院对医生行为可能态度暧昧。现在公立医院自负盈亏,作为医院领导不可能只考虑社会效益而不考虑医院和员工的收入,而药品收入是医院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界定一个医生是否滥用某药,单是从学术上就可能引发很多争论,更何况医院本身也缺乏足够的动力去约束医生的滥用药行为。同时也要注意,如果片面强调药品收入占医院收入的比例,还可能会让总医疗费用更高,因为不光减少分子可以降低药占比,增大分母同样也可以。

    所以,在医院就诊人数不减少的前提下,以上两点会导致每个病人取药的品种和数量增加,从而导致药师工作量的增加,同时,以合理用药为己任的临床药师地位仍然尴尬。因此我建议:价格本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杠杆,行政部门应该多从医疗体制、法律法规、监督及处罚方面想办法,而不应该直接干预市场行为。应该在适当提高医务人员技术和劳务价值的之后,实行更严格的行业准入和更严厉的监管和退出制度。(成都一药师)
, http://www.100md.com
    赋予药师更大的合理用药空间

    便于药师审核处方

    要将药品加价率控制在15%以内,并无技术障碍,即使硬性规定控制在10%甚至10%以下,操作起来也并不难。而因此出现的诸多问题,牵涉到方方面面,如怎样去协调好投入、药价等才是关键。

    高超的诊疗技能和科学的用药方法,是每个患者所盼望的。我自己也有亲身体验。因伤风感冒,我一位朋友到某医院就诊,拿处方去划价,两种药共一百多元,朋友因嫌药费太贵没有交钱取药。我看着处方上的罗红霉素胶囊和青霉素V钾片,觉得也难以向朋友解释其所以然,提议他用抗感冒类药物,并嘱注意休息,3天后朋友来电说病已经好多了。这八项措施中提出的规范诊疗和用药行为、制定药品临床应用指南,不仅规范医生行医,对患者负责,对药师的工作也相当有利,便于药师审核处方,促进用药更安全、经济、合理。(广西梧州市人民医院药剂科 聂宗生)
, 百拇医药
    加快临床化进程的催化剂

    八项措施结果如何还有待观察。不过,10多年来,发改委等部门的类似文件或意见几乎年年有,但没有太大成果,老百姓不够满意。不能说政府决心不大,只是医药毕竟不是普通商品,关系到方方面面,动起来就要伤筋动骨。政府缺乏配套办法,就可能影响一些企业或医疗机构的生存与发展。所以,此《意见》要能落到实处,真正取得成果,还得用上我国的一句成语:解铃还须系铃人。

    但八项措施对于药师来说,可谓形势逼人。药师必须放弃传统工作模式,加快临床化进程,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在规范用药行为、应用好《药物治疗指南》、协助医疗保险审查合理用药方面积极发挥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八项措施”无疑又是一针催化剂。(成都军区总医院药学部 曾仁杰)

    药师需进一步提高业务技能

    受社会、经济和历史发展客观条件影响,当前我国药师普遍缺少临床煅练,业务技能不全面,大部分在中小型医院药房工作的药师仍从事传统的保管、调配、发药等和保管员、售货员差不多的工作,执业能力、业务范围十分有限,与人民群众健康要求相去甚远。《意见》强调:规范医院诊疗和用药行为,制定药品临床应用指南;强化医疗保险对医药费用的制约作用。这需要药师在药物治疗环节发挥更多作用。药师不再是临床工作的旁观者,而是临床药物治疗、合理用药的参与者,这将对药房功能、药师业务工作提出更严格、具体的要求。
, 百拇医药
    对此,广大药师当化压力为动力,尤其是年轻药师,不可妄自菲薄,一定要自觉地努力学习专业及相关知识,刻苦钻研专业技术,主动提高个人业务技能,逐渐形成人人都能、并争相为社会奉献优良的药学服务的局面。同时,药房应刻不容缓地同步推行优良药房工作规范(GPP),使药房、药师工作走上规范化道路,这需要药学学术、药师自律组织、药房行业组织更加积极地发挥作用。只有不折不扣地从这些方面努力,才能推动医院药学的技术进步与创新,提供持续发展的优良的药学服务,为医院药房、药师增光添彩,进一步提升药师形象与社会地位。(重庆永川市中医院药剂科 杨正兵)

    评估可能出现的问题

    药师收入可能受到较大影响

    八项治理整顿措施中,药品价格下调是其重点。在国家对医院投入不足,又缺乏相应补偿机制的情况下,中小医院在经济上将会受到巨大冲击,业务收入受到很大的影响,医院药房经济效益、传统工作模式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其中对药师的个人经济收入影响可能较大。因为,药师的工资收入与其它医院工作者一样大部分仍赖药品利润来弥补,所不同的是:医生、护士等人员还有自己的诊疗费、护理费等收入,而医院药师则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符合法律规定的这种技术性收入,或者说不像医生、护士的技术性收入那样名正言顺。这对医院药学工作者来讲非常尴尬。(重庆永川市中医院药剂科 杨正兵)
, http://www.100md.com
    盼望药学服务合理收费

    记得2000年时,也是国家八部委联合发文,提出医药分离,目标之一就是把医院的门诊药房从医院剥离,但至今仅是在青岛等三地试行而已,且试行效果不甚理想。所以《意见》也好,《通知》也罢,如果没有符合国情的具体措施出台,将很难见到实效。

    药品价格是要整治,但不能单方面降价,不能把厂商合理的利润空间都挤掉,这样的结果是迫使药厂把降价药改头换面后再以高价上市。对一些因历史原因价格偏低、疗效确切的药品可以考虑适当提价以提高药厂生产这些低价药的积极性。同时,对医疗服务市场的价格秩序也有整治的必要,目前有些项目是暴利的收费,有些则是亏本的收费,而有些如药师的药学服务还是免费的,这也是导致药学服务在低水平徘徊的原因之一。盼望药学服务也能成为一个合理的收费项目。(上海第十人民医院药剂科 张黎明)

    警惕以“药房托管”规避约束
, http://www.100md.com
    《意见》能否解决沉积已久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笔者持保守态度。

    执行15%药品加价率,已经有很多年了。媒体报道的药品零售价高出出厂价十几倍的事实,并不是医院药品加成率高造成的,而是药品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即使有些医疗机构药品加成率高于15%,也是由药品供应单位的商业让利带来的。现在再次强调药品加成率必须在15%,这无疑对医疗机构是一个“减效”措施,但是执行的结果可能有3种:一是医疗机构不会再和药品供应商讨价还价了,药品供应商受益;二是医疗机构和药品供应商组成利益共同体,如采取“药房托管”或“帐外让利”的方法规避加成率的约束;三是产生新的商业贿赂温床,因为药品加成率固定后,原来让利给医院(集体)的药品价格空间部分,可以转向个人做商业促销了。

    解决药品价格虚高问题,不能忽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塑造一个良性的市场机制,让竞争压力推动企业控制成本,降低价格。强化价格管制,反而可能为市场化发育设置障碍,甚至增加某些药品供应短缺的问题。因此,《意见》中提到的:“严格执行药品差比价规则,制止企业变换剂型、规格、包装变相涨价行为”,才是解决药品价格虚高问题的正路。(湖北省黄冈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 王树平)

    医药经济报2006年 医院周刊第22期,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