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信息
编号:11014809
中医科普作品如何适应新形势
http://www.100md.com 2006年6月2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556期
     如今一般年轻人很少找中医看病。看中医的多是年过半百的老人或是儿童。老年人找中医,有些是从小就看中医,习惯了;有些是所得的病西医久治不愈。小孩看中医,当然是父母们怕西药不良反应太大,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有影响。不得不承认,老百姓生病,大多首选去西医院就诊,找中医大夫的越来越少。那么,如何在西方的科学技术以及西方的思维模式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让更多的老百姓尤其是青年人更好地了解、接受中医呢?我以为,中医的科普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中医科普作品从内容上要注重与现代生活结合,换言之,要注重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从形式上要迎合“读题时代”“读图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

    阐述医理类的科普作品

    后“非典”时代,人们的保健意识增强了,向大众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理论正是好时机。中医讲究的天人相应、药食合一、导引养生、保健按摩等等,都非常符合老百姓的健康诉求。这些内容虽已出版了一些科普作品,但在普及简单可行的方法上仍然有深入的余地。
, 百拇医药
    要成为一部受欢迎的、有持久生命力的科普作品,首先从内容上要避免艰深晦涩的专业词汇,要用老百姓看得懂、听得进的语言来写,要“少说教,善比喻,多故事”。比如在编辑《杨力养生23讲》一书时,作者的原稿中用了很多中医专业词汇,不太容易理解,我们将其处理为副标题,又另外起了一个通俗易懂的主标题,帮助读者理解,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如“生命在于运动,但不是盲动——动养生讲座”、“动物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仿生养生讲座”、“心理健康才能身体健康——七情养生讲座”等等。把艰深的医理、枯燥的说教变成有亲和力、有表现力、有新鲜感,与现代生活接轨的语言,引起读者的兴趣,这正是中医科普应该做的。

    另外,内容上要少讲为什么,多讲怎么办,要开门见山,要为老百姓解决问题,为老百姓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中医科普专家不应是西装革履地坐在群众当中,一本正经地告诉大家“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搞得老百姓满头雾水,而是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子时大睡,午时小憩,睡好子午觉,接着再告诉大家子时、午时是什么时间段。这样传授知识让大家一听就懂,一懂就用,一用就灵。贴近真实、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才是中医科普应该达到的境界。
, 百拇医药
    其次,现在是一个讲究包装的时代,中医科普作品在形式上也要多下工夫,力求标题醒目,层次清楚,检索性强,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内容,读者也更乐于接受。比如《小中药大功效》一书,在编辑过程中,我们把文中的精彩、实用、简单易行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点提炼为“养生有道”“治病有方”“医生借鉴”几个版块,并设计了单独的版式,在行文中能够很清楚地看到,读者不必从头读到尾,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地进行阅读,给读者提供了方便。

    教授医技类的科普作品

    刮痧、拔罐、足疗、按摩……这些都是老百姓认知度很高的实用中医技术,那么这类题材如何让读者很快接受、掌握呢?我们希望作者能够多用线条图或照片图来说明问题,少用文字,使读者能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这种图不是或有或无的,而是正文的一部分,既有助于说明问题,又活跃了版面,符合“读图时代”人们的阅读取向。比如我编辑的《家庭刮痧保健》、《家庭足部推拿保健》、《拔罐——中国真空拔罐健康法》等书,每个治疗的疾病都配有一到两张图,标示治疗的部位或穴位在哪儿,读者使用时不必按照文字提示一个个地去翻查穴位点,简单明了,真正能够“按图索骥”,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市场反应良好。

    教授医技类的科普作品另一个特点就是非常适合用影像来表现。上述几种书都配有VCD,读者即使没有什么医学基础知识,也能照着VCD的示范操作,进行自我保健治疗。这种书配盘的形式非常受读者欢迎,也为中医科普增添了一个新途径。

    总之,中医科普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应注重与现代生活结合,注重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要有表现力、有亲和力、有新鲜感,要从读者的需求和层次出发。中医科普任重而道远,让老百姓走近中医、了解中医,认识到中医“简、便、廉、效”的特色,是每一个中医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作为一个出身于中医的出版人,我期待着更多的优秀中医科普作品,期待着中医的独特魅力终将为世界所认同。, 百拇医药(齐立洁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