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2597
有“为”才有“位”
http://www.100md.com 2006年6月23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71期(总第2326期 2006.06.23)
     药剂科主任专访

    ——年轻药学人才如何突破职业瓶颈

    【本期人物】:姜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药剂科主任、主任药师。1982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南京药学院),进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工作至今,1998年起担任该院药剂科主任。

    讲述自己在药剂科工作24年来的种种经历、得失,姜红不时将话题引向那些已经进入或准备进入医院药剂科工作的年轻药学人员,“长江后浪推前浪,医院药学事业必须要依靠青年人。现在医院药剂科药学人员的学历水平比以往有了很大提高,药剂科的工作环境也大为改善,但是很多人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却越来越模糊,时常抱怨‘郁闷’,对此我很想说,有‘位’须从自身做起。”

    发药笔记成为宝贵财富

    几乎每一个在医院药剂科工作的人都有窗口发药的经历。长期以来,人们对药学人员的直接认识就是“发药的”,药学人员的地位在很多人看来等同于商店的营业员。但近年来,药学人员的学历程度大幅提高,大学本科甚至研究生毕业的药学人员增多,但是他们到医院药剂科工作以后,同样要经历发药这一过程,对此有人质疑这是否大材小用,浪费人才。但姜红认为,这是药师的一门必修课。
, 百拇医药
    对此,姜红有着切身的经历和体会。刚到医院时,她有过很长一个时期的发药经历。和现在的许多大学毕业生一样,一开始,她也觉得是大材小用。但是,发药的经历使她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熟悉了药品,了解了病人,增强了责任心,融洽了同事间的关系等等),现在回过头来想想,真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在窗口发药的8年里,她积累了一撂厚厚的笔记本,至今仍收藏着。笔记本里记录了她在窗口发药之余做的笔记,内容包括医院购进的药品的药理知识以及药品成分检验的各类数据等。“这可以说是我的一笔宝贵财富。”

    “当然,年轻人的这种质疑可以理解,我们也正为他们的成长努力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但年轻药学人员对发药的理解确实有待转变。窗口发药是医院药学人员必须的经历,关键看你抱着怎样的心态。”姜红认为。现在医院药学工作要求门诊药房必须设立药物咨询窗口,解答患者及医护人员用药问题。发药窗口是一个直接面对患者的地方,药学人员必须掌握足够的药学知识才能接受患者的专业咨询,其中包括临床上各类药物的特性、禁忌症、配伍等。虽然现在有各种信息化工具,但药学人员的鉴别把关仍不可少,这方面就算是药学博士毕业的高材生也难以通过理论学习做到全面了解,只有在发药、咨询的实践中有意识地不断学习、积累。“当你把在窗口发药当作药师的一种经历,当作今后发展的一种准备时,简言之当作一项事业时,你就不会有更多的抱怨和抵触了。毕竟,不积跬步,不足以至千里;凡事都得从点滴做起,好高骛远是干不成大事的。”
, 百拇医药
    扎根临床让药师“牛”起来

    2003年开始,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临床药学工作转向了以病人为中心、以合理用药为目的的药学专业服务和药品监督管理。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药师下临床,参与查房和病房会诊。

    药师下临床是医院药学发展大势所趋。但事实上国内很多大型医疗机构药师下临床下得并不是很顺利,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临床药师的医学知识与临床医生差距太大,而药学水平也不比临床医生高出多少,下临床时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用药还是由医生在主导。如此,医生就有了足够的理由“瞧不起”临床药师了。这种情形导致很多专职临床药师越来越不自信,有的甚至将下临床变成一种形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根本无法和医生和谐地对话和合作。

    但姜红认为临床药师不能因此妄自菲薄。“我考察了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很受启发。发达国家的临床药师很牛,因为他们的临床经验比临床医生都丰富,加上渊博的药学知识,指导临床医生用药绰绰有余。”他们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她了解到,这些“很牛”的临床药师们下临床以后是真的下了苦功:完全将自己当作一名实习医生,跟随临床医生一起接诊病人,通过临床实践,掌握各类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发病机理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学习各项辅助检查的标准,并能判断其正常与否,病人恢复后,他们还随医生一起随访病人并认真记录病情,等等。而且,他们能潜下心来,不是学习几个月,一两年,而是一学就是10年时间,可谓十年磨一剑,厚积薄发,做临床药师自然如鱼得水。
, http://www.100md.com
    “从现在起,我们就应该努力要求年轻药学人员深入临床,扎根临床,有个十年八载的,我就不信我们培养不出大批和发达国家的临床药师一样‘牛’的人才来。但这需要年轻的药学人员下得了苦功夫,板凳需坐十年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脚踏实地去做。我寄希望于他们,相信他们一定会比我们这代人做得更好。”说到这里,姜红对临床药师的未来充满希望。

    消除“尴尬”更需主动学习

    在姜主任看来,一些刚踏入医院药剂科的年轻人并不真正了解药学人员到底应具备怎样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这和我们的药学教育及医院或多或少地存在重医轻药的现状不无关联。在很长一个时期中,许多药学人员学历不高,受专业教育的机会不多,一进药剂科就被安排到药房发药,工作程序机械呆板,科技含量不高,确实很难体现药学人员应有的价值,从而形成了“药剂科工作不需要什么专业素质”的偏颇观念。现在很多高校的高学历药学人才来到药剂科以后,往往也会失望地发现工作方式和以往并无太大差异,在校时学习的专业理论在实践中无法运用,与低学历工作人员相比并无明显的专业优势,这让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药学人员对前景感到迷茫。
, http://www.100md.com
    “消除这样的尴尬局面,一方面要从客观机制上入手,另一方面,年轻的药学人员也要从主观上多思考,如何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这是提高医院药学人员的素质、地位,发挥其作用的必由之路。”姜红强调。

    姜红告诉记者,1982年她作为我国最早一批药学本科毕业的高材生进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药剂科时,当时科里拥有药学本科学历的人凤毛麟角,因此医院也很重视这些人才。但那时我国医院药学百废待举,履步维艰,就算院领导重视,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一时间建起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她也只能去门诊窗口发药。直到1984年药剂科建立了临床药学实验室,姜红才有了用武之地,被安排从事药学试验的研究工作,但现实条件离真正的科研还有相当的距离,安排姜红的研究工作其实也就是将药剂科购进的药品进行成分分析。但姜红却利用那几年的研究做了大量的笔记,熟悉了当时科里的几百种药品,并认真进行分类总结,对不同剂型、规格、产家的品种的有效成分、适应症、禁忌症以及可以替代品种逐个分析,几年下来她已对科里的用药了如指掌,在当时信息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有效提高了药剂科的合理用药水平。她的专业知识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等专业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并被美国《化学文摘》和《分析文摘》收录。这种主动学习、积累的习惯,让她至今受益无穷。
, 百拇医药
    人物印象

    理性与感性俱备的姜红

    作为一位药剂科主任,姜红是理性的;作为一名女性,姜红又是感性的。

    采访中,她从身后的柜子里拿出一叠足有一尺厚的一本本笔记本。那些已经有些泛黄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当时医院药剂科购进药品的名称、种类、成分、适应症以及副作用等,甚至连记录的时间都精确到了某月某日;她就任药剂科主任以后的工作笔记,则清晰地记录了每一次会议前后的准备,参会人员以及达成的会议共识,文字简练,思路清晰。这些,体现出她作为一名药剂科主任的理性、干练。

    采访中,她说起同事、家人、朋友,说起医药代表时,那种抑制不住的欢欣、忧愁或者愤怒,都在她的眼神中展露无遗,充分体现了女性特有的感性。她认为,科室的宏观建设、微观管理、年轻药学人才的培养等,其实就是一场与困难、阻力的斗争,她的感性,让她常常感受到这些斗争的痛苦,但是斗争后获得的成功,让她更为期待。(汪言安)

    医药经济报2006年 医院周刊第23期, http://www.100md.com(汪言安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