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023007
两个"六经"莫混淆
http://www.100md.com 2006年6月2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558期
     因诸多历史原因,人们往往把《内经》、《伤寒杂病论》的六经概念混谈,致使对《伤寒杂病论》原文不能理解,对仲景医学特点不能深悟。笔者初读《中国汤液经方》等经方著作,稍有所悟,今不蔽浅漏,谈一谈学习体会。

    《伤寒杂病论》属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

    自金代成无己以《内经》注《伤寒杂病论》,开创"以经解论"的先河以来,如同唐代王冰首注《内经》一样,具有首创之功,在《伤寒杂病论》学术史上,出现了"成注出,则宋本

    (即林亿等校注的宋刻《伤寒杂病论》) 隐"的奇特现象,其功大矣,其误导的作用也大矣!致使千百年来,中医学术界多认为《伤寒杂病论》和《内经》一脉相承。其实两者有明显的差异,《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就记载了医经七家和经方十一家,《内经》属于医经家著作,而《汤液》属经方家的著作。班固描写经方的特点是:"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晋代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中说:"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经》以为《汤液》……仲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20世纪80年代马继兴先生出版《敦煌古医籍考释》,考证《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与《伤寒杂病论》的关系,是中医学术界石破天惊的大事,明确了《伤寒杂病论》的学术理论渊源。如其中记载:"汉晋以远诸名医辈,张机、卫汜、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汤液经法》……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次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肯定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取法于《汤液》,也即说明《伤寒杂病论》属经方派。
, 百拇医药
    后世不少注家、医家明确提出《伤寒杂病论》的理论不同于《内经》,如宋代高保衡、孙奇、林亿等在宋刻《伤寒论》序中写到:"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本草之经";伤寒大家刘渡舟先生晚年叹曰:"我从'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两个本字中,悟出了中医是有学派之分的,张仲景乃是神农学派的传人。"

    (见《经方临床应用与研究》)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先生说:"重读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见其察证候而罕言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性,准当前之象征,投药石以祛疾,直逼实验科学的堂奥。……《伤寒论》所论六经与《内经》迥异,强合一起只会越讲越糊涂,于读书临证毫无益处。"

    (见《岳美中医学文集》)这些高明的论断,明确指出:《伤寒杂病论》的六经不同于《内经》的六经,应引起重视和研讨。

    或许有人会说:张仲景在自序中写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之句,以证《伤寒杂病论》的理论来自《内经》,但近代有杨绍伊先生、刘茂如先生、钱超尘教授等已考证此23字为后人加入。
, 百拇医药
    从两书的内容看,《伤寒杂病论》与《内经》在理论上有着明显不同,如《金匮要略·疟病》篇第4条:"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痛,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而《内经·疟论》曰:"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瘅疟。"可见张仲景所论与《内经》根本不同。又有关癫狂的论述也截然不同,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躁狂越,皆属于火。"《难经·二十难》曰:"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而《伤寒杂病论》第112条曰:"亡阳必惊狂"。可见两者体系不同、理论不同。

    张志民教授在《伤寒论方运用法》一书中写到:"《伤寒杂病论》是一部张仲景医案,是一部临床实验的记录,绝大多数可与今天临床所见的相印证,对书中有疑义部分,宜在临床实践中求解答,不要牵强地用《灵枢》、《素问》的有关论述来强作解释,反增迷惑。"

    《伤寒杂病论》六经的实质是六证
, http://www.100md.com
    分析《伤寒杂病论》的理论特点,还当从全书内容来看。人患病病位不过三种,即表、里、半表半里。表、里、半表半里三者,为固定的病位反应,完全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如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涵三为一"的理念。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指的病位,是病邪反应的部位,不是病变所在的部位。每个病位有阴阳两种不同的属性,符合"一阴一阳谓之道"的理论,也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故疾病虽复杂多变,但概言其证,不为阳便为阴,这样三而二之为六,即病见于证的六种基本类型,即所谓六经者是也。临床辨证的依据,就是根据疾病的症状反应而判定。《伤寒杂病论》虽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名篇,但六病的实质是六证,且从属于八纲,故八纲只具抽象,而六经乃有定型。分析《伤寒杂病论》各篇的提纲及方证,即可纲举目张,明了其实质。

    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即表阳证,病在表,宜发汗,不可吐下,主要方证有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等。
, http://www.100md.com
    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病,即表阴证。这是对照太阳病说的,即若证在表,而脉微细,其人但欲寐,即可确断为少阴病。少阴与太阳虽均属表证,但病性却一阴一阳相反,少阴治宜汗解与太阳相同,但发汗必须配伍附子、细辛等温性强壮药,主要方证有麻黄附子甘草汤、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

    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阳明病,即里阳证,热结于里而胃家实。治则忌汗。热结实于下者,治宜攻下清热,如三承气汤方证;在中热而不实者,治宜清解,如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等方证;在上邪实者,治宜涌吐,如瓜蒂散方证。

    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太阴病,即里阴证,里虚且寒,治宜温补,汗、下、吐均当禁用。主要方证有理中汤、四逆汤、吴茱萸汤等。

    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病,即半表半里的阳证,治宜和解,汗、下、吐均非所宜,主要方证有小柴胡汤、黄芩汤等。
, http://www.100md.com
    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厥阴是三阴病之一,少阴、太阴皆无热,而厥阴病因病位在半表半里,邪无直接出路,故极易寒郁化热而呈上热下寒,消渴、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是其特点。厥阴病,即半表半里的阴证,半表半里不可下,尤其阴证更不可下,若不慎误下,必致下利不止。治宜和解与少阳同,不同的是,在和解的同时须配伍温性强壮药,如干姜、附子等,主要方证有乌梅丸、柴胡桂枝干姜汤、半夏泻心汤等。

    综上所述,《伤寒杂病论》的六经理论是由八纲变化而来的六证,不同于《内经·热论》的六经,亦不同于《内经》的脏腑经络十二经。《伤寒杂病论》的六经理论,是张仲景主要继承《汤液》的方证经验中的八纲理论,加入半表半里理念而产生的辨证提纲、辨证理论,因此,创建了不同于《内经》的独特理论体系。, 百拇医药(石应轩 河南省偃师市石家庄卫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