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从容容与孩子谈性
——云南生育健康研究会培慧小组走过十年探索路
无论在哪种文化背景下,谈“性”都不那么容易。
1996年,一群同为母亲的云南生育健康研究会会员为了给自己的孩子进行性知识的启蒙聚在了一起,希望利用研究会的资源,打开这个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难以逾越的禁区,也由此开始了她们探索的历程,一走就是10年……
认识你自己——打开禁区第一道门
为研究会会员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开设性健康培训的动议,与研究会所倡导的健康理念和学术空气分不开。
在研究会的学术讨论中,出现了很多“另类”的声音:我们的研究是为了写论文、出书,还是走出学术的“象牙塔”使普通人真正受益?于是,让关注健康问题的研究会会员也能受益于自己的研究成果,成为大家的共识。而身为母亲的一群女会员,首先想到的是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接受系统而科学的性健康教育,这个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讳莫如深的话题,即使是从事医学研究的人,当他们面对自己的孩子时,也不知道从何谈起。这个难题被一位困惑的母亲提出来,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于是有着同样需求,又富有爱心和使命感的母亲们自然地组合了,在研究会的支持下,“认识你自己——打开禁区的第一道门性健康培训”在医学院一间普通的教室里拉开了序幕。
, http://www.100md.com
让她们意外的是,孩子们在接受这个别开生面的培训时表现出了坦然自若的大气。面对那些性器官的名称,他们不仅不回避,准确使用科学名称,而且在理解上表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孩子气的童真。例如在解释“子宫”时,孩子们给出的答案是“孩子在妈妈肚子里居住的宫殿”。培训时孩子们的母亲都在场,每个孩子都在妈妈的目光注视下,妈妈们各自怀有不同的心情,几乎每个人都担心培训内容给自己的孩子带来负面影响。这其实也是她们作为培训的设计者和执行者最担心的事情。然而,孩子们的反应却给了她们极大的肯定和鼓励。
这种鼓励产生的效应是全方位的。首先是培训取得了预期的成功,这些孩子在科学地认识了自己的身体之后,以一种平和、正常的心态面对随后到来的青春期在生理上的变化,避免了上一代人经历青春期时由于蒙昧无知带来的烦恼和焦虑;其次,培训者和目标人群产生了一种良性的互动。在取得第一次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她们始终关注孩子们的需求,培训内容不断丰富,从生理到心理到社会适应,从课堂学习到野外拓展训练,培训形成了系列,孩子们在这个与学校完全不同的小环境中完成了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尊重的启蒙,得到了伴随他们健康成长的价值观和生活技能。如今,这些孩子全都进入大学,拥有健康的人格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 百拇医药
母亲们意识到自己正在做的是一件能够让孩子们受益终身的有价值的事情,因而自然地组成了青春期性教育的专门小组(现更名为培慧小组),将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应用到更多孩子身上,期望使更多的孩子在多梦的季节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烦恼。
为农村少女撰写性教育读本
2000年,受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农家女百事通》杂志社编辑找到她们,希望能为农村少女撰写一本通俗的性教育读本。
尽管有过性健康教育培训的经验,但那是针对城市孩子做的,而且在以往所收集的资料中,也大多是把城市孩子作为研究对象的。于是,在检索了大量资料和研讨的基础上,她们走访了很多农村中小学,在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参与式需求评估和个人访谈之后,她们了解到了农村少女最关心的问题和她们所喜欢的表达方式,由此确定了本书的框架和写作特色。她们始终把握少女们的需要,书中的很多问题就是在调查访谈中少女们直接提出来的。初稿完成后,她们请来了曾经接受过培训的女孩子提出她们的意见和建议,将她们认为不合适的内容和文字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和调整……
, http://www.100md.com
该书出版后,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专家们认为书中的内容广泛涉及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家庭、婚姻、伦理、道德、情感等领域,使阅读者不仅能够从书中汲取生理卫生知识,而且能够满足她们的心理需求、从情感困惑中走出来。
只有不想做的,没有不能做的
2003年底,在香港社区伙伴资助下,她们开始了“农村小学预防性侵害”项目。尽管近年来在未成年人中开展性健康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学校也积极探索可行的性教育方式,但对于观念相对保守的农村学校来说,由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谈性”,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04年春季开学不久,她们的项目点——云南省石屏县龙朋镇5所小学的20多位教师接受了第一次培训。“认识自己的身体”、“认识身体的隐私部位”、“分辨不同的身体接触”……培训课程中反复出现性器官的名称,尽管培训者一直试图活跃气氛,并从始至终采用参与式方法,但仍能从老师们目不斜视、正襟危坐的姿态中看出他们的尴尬和被动。
, 百拇医药
以往课本上每当出现与“性”沾边的内容时,老师采取的办法是让学生自己看,从不在课堂上讲。可按项目预期的目标和时间表,老师们被要求在回去后的4周内必须在自己的班级开课。老师们一再强调自己的担心:家长会责难,而且整个社区都会不理解,甚至拷问老师的道德品质,因为的确发生过某校老师因为给学生上了性知识课被叫成了“黄(色)老师”的事情。
因为项目不给老师留退路,老师们硬着头皮上阵了,但多数老师选择了课程中的“友谊和关系”、“自尊自爱”、“有效保护自己不受艾滋病侵害”等部分,有关性的内容或回避或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没想到,学生们在课堂的提问直指敏感的“性”:“艾滋病是性传播的,什么是性传播?怎么传播?”“男生和女生为什么会不一样?”老师无法回避,于是干脆放开了讲,问题反而简单了。
培训教师—教师授课—家长访谈—编写教材,老师们从被动到主动,从回避到热情的参与使项目得以顺利进行。2005年5月中旬,项目小组回访5所学校的师生,得到了积极正面的反馈。
这个项目的成功实施说明,无论是城市孩子还是农村孩子,都希望从课堂上学习性知识,而老师们所说的一些所谓的压力并不都是事实,更多的是自己的担心;有一些压力可能是事实,但被人为地放大了。对农村孩子谈性真正的难点在于老师内心的障碍,一旦消除这种心理障碍,再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性健康知识的传播就会实现。, 百拇医药(梁苹)
无论在哪种文化背景下,谈“性”都不那么容易。
1996年,一群同为母亲的云南生育健康研究会会员为了给自己的孩子进行性知识的启蒙聚在了一起,希望利用研究会的资源,打开这个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难以逾越的禁区,也由此开始了她们探索的历程,一走就是10年……
认识你自己——打开禁区第一道门
为研究会会员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开设性健康培训的动议,与研究会所倡导的健康理念和学术空气分不开。
在研究会的学术讨论中,出现了很多“另类”的声音:我们的研究是为了写论文、出书,还是走出学术的“象牙塔”使普通人真正受益?于是,让关注健康问题的研究会会员也能受益于自己的研究成果,成为大家的共识。而身为母亲的一群女会员,首先想到的是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接受系统而科学的性健康教育,这个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讳莫如深的话题,即使是从事医学研究的人,当他们面对自己的孩子时,也不知道从何谈起。这个难题被一位困惑的母亲提出来,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于是有着同样需求,又富有爱心和使命感的母亲们自然地组合了,在研究会的支持下,“认识你自己——打开禁区的第一道门性健康培训”在医学院一间普通的教室里拉开了序幕。
, http://www.100md.com
让她们意外的是,孩子们在接受这个别开生面的培训时表现出了坦然自若的大气。面对那些性器官的名称,他们不仅不回避,准确使用科学名称,而且在理解上表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孩子气的童真。例如在解释“子宫”时,孩子们给出的答案是“孩子在妈妈肚子里居住的宫殿”。培训时孩子们的母亲都在场,每个孩子都在妈妈的目光注视下,妈妈们各自怀有不同的心情,几乎每个人都担心培训内容给自己的孩子带来负面影响。这其实也是她们作为培训的设计者和执行者最担心的事情。然而,孩子们的反应却给了她们极大的肯定和鼓励。
这种鼓励产生的效应是全方位的。首先是培训取得了预期的成功,这些孩子在科学地认识了自己的身体之后,以一种平和、正常的心态面对随后到来的青春期在生理上的变化,避免了上一代人经历青春期时由于蒙昧无知带来的烦恼和焦虑;其次,培训者和目标人群产生了一种良性的互动。在取得第一次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她们始终关注孩子们的需求,培训内容不断丰富,从生理到心理到社会适应,从课堂学习到野外拓展训练,培训形成了系列,孩子们在这个与学校完全不同的小环境中完成了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尊重的启蒙,得到了伴随他们健康成长的价值观和生活技能。如今,这些孩子全都进入大学,拥有健康的人格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 百拇医药
母亲们意识到自己正在做的是一件能够让孩子们受益终身的有价值的事情,因而自然地组成了青春期性教育的专门小组(现更名为培慧小组),将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应用到更多孩子身上,期望使更多的孩子在多梦的季节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烦恼。
为农村少女撰写性教育读本
2000年,受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农家女百事通》杂志社编辑找到她们,希望能为农村少女撰写一本通俗的性教育读本。
尽管有过性健康教育培训的经验,但那是针对城市孩子做的,而且在以往所收集的资料中,也大多是把城市孩子作为研究对象的。于是,在检索了大量资料和研讨的基础上,她们走访了很多农村中小学,在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参与式需求评估和个人访谈之后,她们了解到了农村少女最关心的问题和她们所喜欢的表达方式,由此确定了本书的框架和写作特色。她们始终把握少女们的需要,书中的很多问题就是在调查访谈中少女们直接提出来的。初稿完成后,她们请来了曾经接受过培训的女孩子提出她们的意见和建议,将她们认为不合适的内容和文字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和调整……
, http://www.100md.com
该书出版后,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专家们认为书中的内容广泛涉及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家庭、婚姻、伦理、道德、情感等领域,使阅读者不仅能够从书中汲取生理卫生知识,而且能够满足她们的心理需求、从情感困惑中走出来。
只有不想做的,没有不能做的
2003年底,在香港社区伙伴资助下,她们开始了“农村小学预防性侵害”项目。尽管近年来在未成年人中开展性健康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学校也积极探索可行的性教育方式,但对于观念相对保守的农村学校来说,由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谈性”,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04年春季开学不久,她们的项目点——云南省石屏县龙朋镇5所小学的20多位教师接受了第一次培训。“认识自己的身体”、“认识身体的隐私部位”、“分辨不同的身体接触”……培训课程中反复出现性器官的名称,尽管培训者一直试图活跃气氛,并从始至终采用参与式方法,但仍能从老师们目不斜视、正襟危坐的姿态中看出他们的尴尬和被动。
, 百拇医药
以往课本上每当出现与“性”沾边的内容时,老师采取的办法是让学生自己看,从不在课堂上讲。可按项目预期的目标和时间表,老师们被要求在回去后的4周内必须在自己的班级开课。老师们一再强调自己的担心:家长会责难,而且整个社区都会不理解,甚至拷问老师的道德品质,因为的确发生过某校老师因为给学生上了性知识课被叫成了“黄(色)老师”的事情。
因为项目不给老师留退路,老师们硬着头皮上阵了,但多数老师选择了课程中的“友谊和关系”、“自尊自爱”、“有效保护自己不受艾滋病侵害”等部分,有关性的内容或回避或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没想到,学生们在课堂的提问直指敏感的“性”:“艾滋病是性传播的,什么是性传播?怎么传播?”“男生和女生为什么会不一样?”老师无法回避,于是干脆放开了讲,问题反而简单了。
培训教师—教师授课—家长访谈—编写教材,老师们从被动到主动,从回避到热情的参与使项目得以顺利进行。2005年5月中旬,项目小组回访5所学校的师生,得到了积极正面的反馈。
这个项目的成功实施说明,无论是城市孩子还是农村孩子,都希望从课堂上学习性知识,而老师们所说的一些所谓的压力并不都是事实,更多的是自己的担心;有一些压力可能是事实,但被人为地放大了。对农村孩子谈性真正的难点在于老师内心的障碍,一旦消除这种心理障碍,再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性健康知识的传播就会实现。, 百拇医药(梁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