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事业再上新台阶
●全市共有中医药研究院1所,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23所。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床数占全市总床位数的11%
●有全国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6项,市级重点学科2个,市级重点发展学科7个,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3个,全国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1个,全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基地建设单位1个
●完成科技成果鉴定85项,获各级科技成果奖励65项
●全市中医、中西医结合立项课题达325项,国家级课题35项
●有博士点13个,硕士点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
“十五”期间,天津市中医药工作坚持“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的方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逐步形成专业覆盖齐全、区域分布合理、专科优势互补、创新能力较强、运行机制良好的专科服务网络,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 百拇医药
深化体制创新,加强学科建设 “十五”期间,按照天津市制定的中医药发展规划,调整了中医药资源布局,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到“十五”末,全市共有中医药研究院1所,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23所。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床数占全市总床位数的11%。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生4911人,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1154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政府授衔专家14人,享受政府特贴73人。
天津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天津市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规划》,起草了《全国中西医结合示范医院标准》,推动了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深入开展。“十五”期间,天津市加强了重点学科的建设,全国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6项(中西医结合胆胰疾病专科、中医针灸专科、中医儿科专科、中医肾病专科、中医脾胃病专科、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专科),南开医院成为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学科、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天津市开展了第一批中医中西医结合专科(专病)基地建设项目,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等16个专科(专病)成为首批天津市中医中西医结合专科(专病)基地。现有市级重点学科2个,市级重点发展学科7个,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3个,全国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1个,全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基地建设单位1个。
, 百拇医药
突出科研创新,注重人才培养 “十五”期间,完成科技成果鉴定85项,获各级科技成果奖励65项,其中《通里攻下法在腹部外科疾病中的应用与基础研究》、《益肾化浊法治疗老年期血管性痴呆的研究》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奖12项,中西医结合学会奖7项,市科技进步奖46项。有15篇学术论文被SCI收载。全市中医、中西医结合立项课题325项,国家级课题35项。其中承担国家973课题2项、国家863计划2项、国家十五攻关课题7项。其中由张伯礼院士承担的《标本同治法治疗心绞痛化学基础及作用原理研究》和《方剂配伍规律研究》,课题经费分别达到了551.3万和1700万。
实施天津市中医中西医结合“311人才工程”, 有博士点13个,硕士点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加强了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和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管理,选拔出的技术骨干达到具有较高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理论水平。师承工作在发挥老专家的作用,加强学术传承,培养临床骨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快创新步伐,再铸辉煌业绩 “十一五”期间,天津中医药事业一方面加强中医医学中心、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的龙头作用,发挥中医、中西医结合区域医疗中心的优势,树立品牌意识,建设精品医院,发展中医优势学科,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和疗效,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不断深化中医医疗机构的内涵建设,加强重点学科和专科建设,发挥技术指导和辐射作用,使一大批中医学科整体学术水平要跃居国内先进行列;另一方面,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开展证候规范化研究,探索有代表性证候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机制,初步形成中医证候学评价系统,为人民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本报记者 周颖 苏晓华 李彦 曹永兴), http://www.100md.com
●有全国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6项,市级重点学科2个,市级重点发展学科7个,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3个,全国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1个,全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基地建设单位1个
●完成科技成果鉴定85项,获各级科技成果奖励65项
●全市中医、中西医结合立项课题达325项,国家级课题35项
●有博士点13个,硕士点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
“十五”期间,天津市中医药工作坚持“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的方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逐步形成专业覆盖齐全、区域分布合理、专科优势互补、创新能力较强、运行机制良好的专科服务网络,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 百拇医药
深化体制创新,加强学科建设 “十五”期间,按照天津市制定的中医药发展规划,调整了中医药资源布局,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到“十五”末,全市共有中医药研究院1所,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23所。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床数占全市总床位数的11%。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生4911人,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1154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政府授衔专家14人,享受政府特贴73人。
天津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天津市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规划》,起草了《全国中西医结合示范医院标准》,推动了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深入开展。“十五”期间,天津市加强了重点学科的建设,全国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6项(中西医结合胆胰疾病专科、中医针灸专科、中医儿科专科、中医肾病专科、中医脾胃病专科、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专科),南开医院成为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学科、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天津市开展了第一批中医中西医结合专科(专病)基地建设项目,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等16个专科(专病)成为首批天津市中医中西医结合专科(专病)基地。现有市级重点学科2个,市级重点发展学科7个,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3个,全国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1个,全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基地建设单位1个。
, 百拇医药
突出科研创新,注重人才培养 “十五”期间,完成科技成果鉴定85项,获各级科技成果奖励65项,其中《通里攻下法在腹部外科疾病中的应用与基础研究》、《益肾化浊法治疗老年期血管性痴呆的研究》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奖12项,中西医结合学会奖7项,市科技进步奖46项。有15篇学术论文被SCI收载。全市中医、中西医结合立项课题325项,国家级课题35项。其中承担国家973课题2项、国家863计划2项、国家十五攻关课题7项。其中由张伯礼院士承担的《标本同治法治疗心绞痛化学基础及作用原理研究》和《方剂配伍规律研究》,课题经费分别达到了551.3万和1700万。
实施天津市中医中西医结合“311人才工程”, 有博士点13个,硕士点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加强了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和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管理,选拔出的技术骨干达到具有较高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理论水平。师承工作在发挥老专家的作用,加强学术传承,培养临床骨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快创新步伐,再铸辉煌业绩 “十一五”期间,天津中医药事业一方面加强中医医学中心、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的龙头作用,发挥中医、中西医结合区域医疗中心的优势,树立品牌意识,建设精品医院,发展中医优势学科,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和疗效,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不断深化中医医疗机构的内涵建设,加强重点学科和专科建设,发挥技术指导和辐射作用,使一大批中医学科整体学术水平要跃居国内先进行列;另一方面,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开展证候规范化研究,探索有代表性证候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机制,初步形成中医证候学评价系统,为人民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本报记者 周颖 苏晓华 李彦 曹永兴),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