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辨证治疗
心律失常,1快速型2缓慢型【参考文献】
心律失常是一个极其常见而又非常重要的临床现象,是医生经常遇到的重要课题。本病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方面的任何一项异常。心律失常既可见于正常人,更多见于病理过程,它不仅可见于心脏本身病变,亦见于心脏以外的情况。在不少场合,心律失常可能为治疗的中心。再者,心律失常一旦出现,往往给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常会出现心悸、气促、胸闷、乏力、失眠等症状,所以应积极治疗。有关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现代医学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使很多患者受益匪浅,但仍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不破坏致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仅使病变区内心肌细胞电生理性能如传导速度和(或)不应期长短有所改变,用目前治疗方法能根治的患者<1%,而长期服药又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严重的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或心脏传导阻滞而致命[1]。这给广大医疗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和无奈,但广大医药工作者仍不断从不同的途径探讨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祖国医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中就有记载,继《内经》之后历代医家都有论述。特别是近年来,很多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也有了很大发展,虽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运用中医辨证施治,能使很多心律失常患者痊愈和不同程度的缓解,且没发现明显毒副作用。根据中医文献记载和临床所见,心律失常应属于中医的“心悸”、“怔忡”、“胸痹”等范畴。其脉象多表现为“结脉”、“代脉”、“促脉”、“迟脉”、“数脉”,甚至更严重的绝脉等病脉[2~4]。分型辨证治疗见下。
1 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辨证治疗
快速型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房扑等。快速型心律失常在中医临床上可分为痰浊内蕴、痰火扰心,肝郁气滞、气机不畅,心气不足、心虚胆怯,肝肾阴亏、阴虚火旺,心肾阳虚、水气凌心,肾阳虚衰、心阳欲脱6个类型。其临床表现和辨证治疗具体分述如下。
1.1 痰浊内蕴,痰火扰心
四诊摘要:心悸不安,时作时止,胸闷烦躁,痰多黏稠或呕吐痰涎,口干口苦,头晕、失眠多梦,或噩梦纷纭,小便黄,大便黏腻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多见于素体肥胖之人的各种早搏、阵发性室上速、阵发性房颤等患者。治则: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方药: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加味:黄连10g,姜半夏10g,陈皮10g,枳实10g,竹茹10g,茯苓10g,甘草6g,炒枣仁15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方药分析:素体肥胖,过食肥甘,滋生痰浊,郁久化热,痰热上扰心神,心气不相顺接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2268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