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分析前质量控制
1注意沟通、交流,充分发挥检验人员的作用,2患者准备,至关重要,3标本的采集,4标本的传送,5标本的验收及申请单核对,6标本的处理、储存,7实验室内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参考文献:
近10年来,我国临床实验室已普遍开展了室内质控和室间质控的质评活动,这些质控多注意了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控问题,而分析前质控问题尚未引起全体医务工作者的足够重视,检验结果与病人临床症状不符的现象时有发生,遇到此情况,临床医生总是抱怨检验人员。其实,许多情况并非检验人员之过,因为,在标本检测的过程中,有些因素与医护人员的关系密切,而不在检验人员的控制之中,检验人员不易了解且无法防止。如:标本的采集、药物、饮食、运动、标本放置时间等诸多因素。正如美国医学会科学部Jonnes(珍妮)博士指出:“由于病人和标本因素引起的不正确检验结果要比检验过程中的变化、错误更多见”。另有文献报道:“临床检验全面质量管理不只局限于测定过程中和测定过程后的质量控制,更重要的是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前质量控制是全程质量控制中的重要环节。”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做好分析前质量控制。1 注意沟通、交流,充分发挥检验人员的作用
通常临床医生根据病人的主诉、病情、发病时间来选择检测项目。近年来,循证医学成为热门话题,如何快速、准确、高效的作出诊断是讨论的重点。目前,检验项目的不断开展,不仅给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检测手段,同时也增加了选择的难度。作为检验人员,我们应该主动采取多种方法,向临床医生介绍新项目的特点、临床意义以及与已有项目的区别,协助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更好、更准、更快的检测项目。经常与临床医生沟通、与患者交流,及时了解病人状况及用药情况,对只接触标本的检验人员来说尤为重要。因为除了精确的方法、优良的设备、可靠的试剂、高素质的人员外,病人状况、标本采集、临床用药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如:判断血气酸碱分析结果,就与病人的输液、特别是碱性液有关。又如:输血后,可影响血液分析和骨髓检查结果等。Schwarz提出:“一个实验医学工作者,没有同临床沟通和对话的能力是不能生存的,同时,也要倾听病人的意见,同病人沟通、解释是有益的。”如:一份已有氨味的尿液标本,意味着标本已被放置了很长一段时间,这是由于病人不了解尿液分析要送检新鲜的中段尿造成的。同样还有,我们经常看到病人送检的大便标本是“正常”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28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