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2822
面对生死
http://www.100md.com 2006年7月7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77期(总第2332期 2006.07.07)
     医者我心

    一名普通医生记录她在从医路上对生命的感悟、感动……

    一线(网名):一名年轻的住院医生。她说,因为梦想、敢于追求,因此,她成为了这一职业群体中的一员。她说,当家人和长辈还认为她仍然像一个孩子的时候,病人们就习惯地称其为“医生”——这个在她心中一直引以为豪的称呼。

    【作者感言】

    生命里有许多让我们感动的时刻。我们也许听过、看过,但是却忘了把那些真正在我们的心灵之弦上留下一丝共鸣的故事记录下来。其实,感动有时候就发生在转身之间的那一刻。人们普遍认为,医生经过职业的训练后已变得冷酷而坚不可摧。事实上,每一次看到患者受着病痛的折磨,看到生离死别的场面时,身为医者,我们的内心也有震撼。我相信现在写下的点点滴滴,很多同行也可能在工作中遭遇到,并且也曾经有过相似的感悟和触动。
, http://www.100md.com
    每一次,无论是黎明还是深夜时分,生命的终止总是带给我无限的惆怅和难以排解的恍惚。看惯生死,哪有那么容易?!思考中,发现真正震撼我们的其实并不是我们同类离开的那种忧伤,因为这只是他们至爱亲朋的感受;医者的特权包括了参与他人生命的进程,却也就是这份特权所赋予的使命,才给了我们如此巨大的压力。

    值夜班是难熬的,越是宁静的夜晚,越是会带来心灵上强烈的冲击、震撼。今晚又是做抢救的工作,那位垂死的患者是我们在抢救开始之前就能充分地预计到绝对不会抢救成功的。家属在旁,我躲避了他们期盼的神情。我清楚地知道,在这种恶化的病情状况下,目前的医疗技术无论如何都无力挽回病人的生命。可是,人们都能认同医生的想法吗?这种所谓的“尽力”,就当是为他们弥补一些丧亲之痛吧。

    那位全身脏器都已衰竭的95岁老人,极度消耗的恶病质状态强烈地诉说着她深受疾病折磨的痛楚。我清楚地记得她无力呻吟的难受,记得她点头呼吸的迷糊,也记得她喉咙中痰液粘滞呼哧呼哧的声音……我凝望着她,双手只是机械地做着心外按压。助手捏着呼吸器皮囊,交替进行。
, 百拇医药
    “肾上腺素,呼二联,心电图,请记录生命体征……”我下口头医嘱,也是常规的抢救措施,大家对这样的步骤都很清楚,甚至也都默认那个最终的、必然的结果。我感觉到肩背的汗液流出,抬头瞥了下墙头的时钟,宣告死亡吧,我完成了整个过程。对于这样一位95岁的全身脏器早已衰竭的老人,对于她身边的亲人,我还可以做什么更多积极的事吗?我内疚的,是没能用尽我的学识告诉她的亲人,临终抢救对于这样高龄的老人并不十分有意义。但这样做,对她的亲人又有意义吗?

    曾经,我的老师问我,作为医生,能够在别人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目送他离开这个世界,这是否也会是一种特别的体验和经历?我没有立即回答。我在想,经历这样的过程,能留给活着的人怎样的启示?是感慨人生的短暂、生命的脆弱,还是珍惜自己的时光、怀念逝去的人们?

    在这个夏天,当许多人还在沉醉于德国世界杯的酣战之时,我却在夜半时分看着我的病人离开这个世界。无论怀有的是怎样一种心情,经常面对生死,是这个职业带给我的一份沉重。我固执地认为,这份沉重感并不会随着岁月的增长而淡化、消失;也因为这份沉重感,才会给我更大的动力在专业上不断追求,不断努力。我也固执地相信,“健康所系”的誓言一定会在许许多多医者的心中铭记,并且终将用临床实践去见证这份神圣而高尚的责任。
, http://www.100md.com
    【编后】

    “一线”经常要值夜班,一天早上,她在MSN上和编者说:

    “昨晚别人都去看世界杯了,我却看着病人去了……”

    “心情很难受……”

    编者当时正在和同事们热论头天晚上意大利一个点球送了澳大利亚回家,还有那个“疯”了的黄健翔。看到电脑上弹出来的这个MSN,编者突然无语。谁说现在的医生冷漠?!其实他们的内心承受了太多太多常人无法承担的责任和心理压力。常人所见的冷漠,或许是他们要面对下一个不幸时被迫戴上的面具而已,如此,他们才能不被人类有时候无法战胜的病魔所击败。

    每每想到这里,编者总想和所认识的每一位有心的医者说:学会放下,学会释然,你们的从医之路才会快乐、从容。

    (医者仁心仁术,“一线”有,你有,他也有。欢迎更多医者作客“医路有你”。)

    医药经济报2006年 医院周刊第25期,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