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心肌梗死;危险因素;高龄,,心肌梗死;危险因素;高龄,关键词,1资料与方法,2结果,3讨论,4参考文献
关键词 心肌梗死;危险因素;高龄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龄人口不断增加,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也逐渐增加;β受体阻滞剂、静脉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技术的开展,使总人群AMI病死率在下降,但高龄AMI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本文总结了我院近6年来住院AMI患者共148例,分为高龄组(年龄≥75岁)和非高龄组(年龄<75岁)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高龄AMI的临床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①具有缺血性胸部不适的临床表现;②心电图存在心肌梗死的典型动态变化;③心肌酶学动态变化:48h内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大于正常参考值2倍以上;72h内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大于正常参考值3倍以上;肌钙蛋白增高。以上3条标准中至少2条以上成立。
1.2 一般资料 1999年1月—2004年10月在我院心内科及ICU住院,资料完整的AMI住院患者,按年龄分组,高龄组年龄≥75岁,共52例,男28例,女24例,最大年龄94岁,平均81.4岁;非高龄组年龄<75岁,共96例,男77例,女19例。最小年龄54岁,平均63.2岁。常规吸氧、镇痛、镇静、硝酸酯类制剂、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等使用情况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主要依据住院病历记录进行分析,内容包括性别、就诊初发症状、冠心病危险因素、应用β受体阻滞剂、转换酶抑制剂和静脉溶栓情况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4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