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知识分子"职业枯竭"的心理学分析与对策
中青年;知识分子;职业枯竭;对策,,中青年;知识分子;职业枯竭;对策,【关键词】,1职业枯竭的几种具体表现,2职业枯竭产生的原因,3对策,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中青年;知识分子;职业枯竭;对策职业枯竭(job burnout)也称职业衰竭、工作倦怠。枯竭一词的英文含义是燃尽、烧光。Maslach(1981)把枯竭描述为一种躯体、情感和精神的衰竭状态,其特点是躯体的耗损和慢性疲劳、无助感和绝望感、负性的自我概念,以及对工作、生命和他人的负性态度[1]。这种完全性的躯体和精神的衰竭通常是长时间、慢性进展性过程的结果。其中应激、内心冲突和压抑感在这个过程中扮演者重要角色。主要表现为:身体疲劳、情绪低落、热情下降、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人性化淡漠等。1974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Freudenberger首次将它使用在心理健康领域,用来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所要求的持续情感付出的身心耗竭状态。到了90年代,对于职业枯竭的研究范围从服务性质的行业逐渐扩展到教育业、技术业和培训业,并迅速从美国向欧洲乃至亚洲国家辐射。中国社会已进入职业枯竭高发期,尤其是中青年知识群体表现较为突出。
据报道2004年北京安贞医院公布了历时10年70万人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脑梗塞、脑出血等急性脑猝死35a年龄组男女发病率分别增加了136%和220%;急性冠心病45~49a年龄组男性增加了50%,55~59a年龄组女性增加了32%。同时,青年心理与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心脏病发病年龄降至30a。另有报告显示,北京中关村知识分子平均死亡年龄为53.34a,寿命比10a前缩短了5.18a。这说明,我国目前的中青年群体,尤其是知识分子中,职业枯竭现象十分严重。
1 职业枯竭的几种具体表现
(1) 工作热情下降、效率降低,对自己失去信心;(2) 头晕脑涨、失眠、头痛、肠胃不适、厌烦工作、心生惶恐;(3) 精力不济、极度贫乏、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68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