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地震 防御知识不可少
本报记者 王丽云
河北文安一带7月4日中午11时56分发生的5.1级地震,北京、天津等地普遍有明显震感,山东的济南、淄博、滨州等地也有明显震感。地震发生前有那些征兆?如何防震?地震发生后如何进行自救互救?本报记者采访了济南市地震局的相关专家。
震前——动物能感知
1969年7月18日13点24分在渤海发生7.4级大地震。当天清早,天津市人民公园动物饲养组地震测报小组的工作人员发现,大批动物出现不寻常的现象:大型动物东北虎、大熊猫、牦牛、梅花鹿等都精神萎靡不振,不吃食、趴在地上不动,大熊猫还双爪抱头惊叫,梅花鹿惊慌跑跳不已;飞禽类的天鹅、火鸡、白玉鸟、鹦鹉等也很反常,天鹅拒绝下水,两腿朝天仰卧地上不起;水生动物泥鳅与鳖在池中上下翻腾不止。
地震或火山等灾难前夕,地球的电场、磁场、重力场、温度场、应力场乃至地层的湿度等都要发生显著变化,岩石会发生微小破裂和变形,会发出声波、超声波、次声波,地下气体浓度、地下水的水位和化学成份也会变化。动物比人更接近大自然,在生物进化中,每种动物都拥有其特殊的发达的感觉器官,在某个领域其灵敏度远高于人类,从而能够感知地震前的各种变化。例如蛇类对微弱振动与气味很敏感,鱼类对光线、声波、次声波很敏感,鸟类腿部生有许多小体,对200~2000赫兹的振动十分敏感。动物感觉器官察觉到异常变化时,就会预感到大难临头、生命悠关,表现出烦躁、恐慌不安等不寻常举动。
, 百拇医药
据济南市地震局办公室主任苏传军介绍,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次由政府正式向公众发布明确预报大地震并取得成功的实例,其中动物行为异常信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海城地震中的动物行为异常,比较突出的有蛇“自杀性”出洞。海城地区隆冬季节,气温在零下10~20度,可震前数百条蛇纷纷出洞,提前结束冬眠,在冰天雪地里被冻僵冻死。另外大牲畜、鱼类行为异常也很普遍。如盘锦某村饲养仔猪20头,震前“发疯”,互相追咬,结果15头尾巴被咬断。丹东某人养的热带鱼忽然跳出水面,还发出叫声。这些动物行为异常不仅为地震部门提出预报意见提供了依据,而且很多人就是在见到动物异常后,想起政府发布的预报和地震知识,主动采取自救行动,从室内迅速转移到户外,从而逃过房倒屋塌时被砸的劫难,保全了生命,减少了损失。
震时——就近躲避
俗话说:“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专家认为,地震发生时,保持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至关重要。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地震知识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然后才左右摇摆,远震很少有上下颠簸的感觉,多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震动小。一般有感地震和远震不必外逃,因为这种情况震害都比较轻,对人身安全不会造成威胁。
, 百拇医药
如果在室内遇到强烈破坏性的地震时,跳楼或逃跑并不是上策。因为地震强烈振动时间只有一分钟左右,相当短促,而跳楼或逃跑过程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据唐山地震震害调查结果表明,因跳楼或逃跑而伤亡的人数在六种主要伤亡形式(直接伤亡、闷压致死、跳楼或逃跑、躲避地点不当、重返危房、抢救或护理不正当等)中占第三位。地震时造成钢筋混凝土大楼一塌到底的情况毕竟较少,完全倒塌一般是主震后的强余震所致,因此地震时暂时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是较为安全的,也可迅速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较小的厨房、卫生间等处暂避一时,因为这些地方跨度小而刚度大,加之有些管道支撑,抗震性能较好。室内避震不管躲在哪里,一定要注意避开墙体的薄弱部位,如门窗附近等。躲过主震后,应迅速撤至户外。撤离时注意保护头部,最好用枕头、被子等柔软物体护住头部,最好不使用电梯,以防因停电困于电梯内或发生其他意外事故。
1970年我国通海大地震现场抢救时发现,大部分死亡者都在屋门口附近,表明地震时人们在外逃,来不及到达安全地点就被倒塌的房屋掩埋,无法凭自己的力量挣扎出来,其它震例也基本如此。当然,地震发生时如果是位于大门或窗户附近,而屋外又无高楼或危房倒塌覆压之险,还是应该立即跑出屋外的。这种因地制宜、从室内逃到室外的应急方法,与就近躲避原则并不矛盾。
, http://www.100md.com
如果地震时正在室外空旷的地方,这是最庆幸的事。这时不要冒着大地颤动的危险到室内取物或救人。经统计,在地震发生的那十几秒至一分钟时间内,人们进入建筑物被砸伤的几率最大。要等地震危险期(约一分钟)过后,再设法去抢救。
如果在街上行走时发生地震,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因为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窗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碎块等,会飞落下来,在商店密集的闹市区,落下物更是多种多样。
震后——自救互救
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
在这种环境下,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术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第二步是设法脱离险境。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应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消耗大量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受伤,要设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第三步是维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震后,外界救灾队伍不可能立即赶到救灾现场,在这种情况下,灾区群众积极互救,是减轻人员伤亡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有资料显示,震后20分钟获救的救活率达98%以上,震后一小时获救的救活率下降到63%,震后2小时还无法获救的人员中,窒息死亡人数占死亡人数的58%。他们不是在地震中因建筑物垮塌砸死,而是室息死亡,如能及时救助,是完全可以获得生命的。营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埋压人员的安全。一是使用的工具(如铁棒、锄头、棍棒等)不要伤及埋压人员;二是不要破坏了埋压人员所处空间周围的支撑条件,引起新的垮塌,使埋压人员再次遇险;三是应尽快与埋压人员的封闭空间沟通,使新鲜空气流人,挖扒中如尘土太大应喷水降尘,以免埋压者窒息;四是埋压时间较长,一时又难以救出,可设法向埋压者输送饮用水、食品和药品,以维持其生命。, http://www.100md.com
河北文安一带7月4日中午11时56分发生的5.1级地震,北京、天津等地普遍有明显震感,山东的济南、淄博、滨州等地也有明显震感。地震发生前有那些征兆?如何防震?地震发生后如何进行自救互救?本报记者采访了济南市地震局的相关专家。
震前——动物能感知
1969年7月18日13点24分在渤海发生7.4级大地震。当天清早,天津市人民公园动物饲养组地震测报小组的工作人员发现,大批动物出现不寻常的现象:大型动物东北虎、大熊猫、牦牛、梅花鹿等都精神萎靡不振,不吃食、趴在地上不动,大熊猫还双爪抱头惊叫,梅花鹿惊慌跑跳不已;飞禽类的天鹅、火鸡、白玉鸟、鹦鹉等也很反常,天鹅拒绝下水,两腿朝天仰卧地上不起;水生动物泥鳅与鳖在池中上下翻腾不止。
地震或火山等灾难前夕,地球的电场、磁场、重力场、温度场、应力场乃至地层的湿度等都要发生显著变化,岩石会发生微小破裂和变形,会发出声波、超声波、次声波,地下气体浓度、地下水的水位和化学成份也会变化。动物比人更接近大自然,在生物进化中,每种动物都拥有其特殊的发达的感觉器官,在某个领域其灵敏度远高于人类,从而能够感知地震前的各种变化。例如蛇类对微弱振动与气味很敏感,鱼类对光线、声波、次声波很敏感,鸟类腿部生有许多小体,对200~2000赫兹的振动十分敏感。动物感觉器官察觉到异常变化时,就会预感到大难临头、生命悠关,表现出烦躁、恐慌不安等不寻常举动。
, 百拇医药
据济南市地震局办公室主任苏传军介绍,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次由政府正式向公众发布明确预报大地震并取得成功的实例,其中动物行为异常信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海城地震中的动物行为异常,比较突出的有蛇“自杀性”出洞。海城地区隆冬季节,气温在零下10~20度,可震前数百条蛇纷纷出洞,提前结束冬眠,在冰天雪地里被冻僵冻死。另外大牲畜、鱼类行为异常也很普遍。如盘锦某村饲养仔猪20头,震前“发疯”,互相追咬,结果15头尾巴被咬断。丹东某人养的热带鱼忽然跳出水面,还发出叫声。这些动物行为异常不仅为地震部门提出预报意见提供了依据,而且很多人就是在见到动物异常后,想起政府发布的预报和地震知识,主动采取自救行动,从室内迅速转移到户外,从而逃过房倒屋塌时被砸的劫难,保全了生命,减少了损失。
震时——就近躲避
俗话说:“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专家认为,地震发生时,保持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至关重要。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地震知识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然后才左右摇摆,远震很少有上下颠簸的感觉,多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震动小。一般有感地震和远震不必外逃,因为这种情况震害都比较轻,对人身安全不会造成威胁。
, 百拇医药
如果在室内遇到强烈破坏性的地震时,跳楼或逃跑并不是上策。因为地震强烈振动时间只有一分钟左右,相当短促,而跳楼或逃跑过程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据唐山地震震害调查结果表明,因跳楼或逃跑而伤亡的人数在六种主要伤亡形式(直接伤亡、闷压致死、跳楼或逃跑、躲避地点不当、重返危房、抢救或护理不正当等)中占第三位。地震时造成钢筋混凝土大楼一塌到底的情况毕竟较少,完全倒塌一般是主震后的强余震所致,因此地震时暂时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是较为安全的,也可迅速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较小的厨房、卫生间等处暂避一时,因为这些地方跨度小而刚度大,加之有些管道支撑,抗震性能较好。室内避震不管躲在哪里,一定要注意避开墙体的薄弱部位,如门窗附近等。躲过主震后,应迅速撤至户外。撤离时注意保护头部,最好用枕头、被子等柔软物体护住头部,最好不使用电梯,以防因停电困于电梯内或发生其他意外事故。
1970年我国通海大地震现场抢救时发现,大部分死亡者都在屋门口附近,表明地震时人们在外逃,来不及到达安全地点就被倒塌的房屋掩埋,无法凭自己的力量挣扎出来,其它震例也基本如此。当然,地震发生时如果是位于大门或窗户附近,而屋外又无高楼或危房倒塌覆压之险,还是应该立即跑出屋外的。这种因地制宜、从室内逃到室外的应急方法,与就近躲避原则并不矛盾。
, http://www.100md.com
如果地震时正在室外空旷的地方,这是最庆幸的事。这时不要冒着大地颤动的危险到室内取物或救人。经统计,在地震发生的那十几秒至一分钟时间内,人们进入建筑物被砸伤的几率最大。要等地震危险期(约一分钟)过后,再设法去抢救。
如果在街上行走时发生地震,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因为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窗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碎块等,会飞落下来,在商店密集的闹市区,落下物更是多种多样。
震后——自救互救
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
在这种环境下,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术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第二步是设法脱离险境。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应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消耗大量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受伤,要设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第三步是维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震后,外界救灾队伍不可能立即赶到救灾现场,在这种情况下,灾区群众积极互救,是减轻人员伤亡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有资料显示,震后20分钟获救的救活率达98%以上,震后一小时获救的救活率下降到63%,震后2小时还无法获救的人员中,窒息死亡人数占死亡人数的58%。他们不是在地震中因建筑物垮塌砸死,而是室息死亡,如能及时救助,是完全可以获得生命的。营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埋压人员的安全。一是使用的工具(如铁棒、锄头、棍棒等)不要伤及埋压人员;二是不要破坏了埋压人员所处空间周围的支撑条件,引起新的垮塌,使埋压人员再次遇险;三是应尽快与埋压人员的封闭空间沟通,使新鲜空气流人,挖扒中如尘土太大应喷水降尘,以免埋压者窒息;四是埋压时间较长,一时又难以救出,可设法向埋压者输送饮用水、食品和药品,以维持其生命。,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