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医理纵横
编号:11118343
《内经》避讳字初探(1)
http://www.100md.com 2006年7月1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569期
     陈垣先生在《史讳举例》一书中指出:“民国以前,凡文字上不得直书当代君王或所尊之名,必须用其他方法以避之,是之谓避讳。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其流弊足以淆乱古文书,然反而利用之,则可以解释古文书之疑滞,辨别古文书之真伪时代,识者便焉。盖讳字各朝不同,不啻为时代之标志,前乎此或后乎此,均不能有是。”又说:“研究避讳而能应用于校勘学及考古学者,谓之避讳学。”

    《内经》一书即有战国之文章,又有秦汉之文字,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至隋唐,由于各种原因,使得该书有损有增,最后由唐代大医学家王冰重新审定纂编,乃成今日之传本,又经宋、元、明、清诸代,当避讳者又复不少,故其中未改或改之未尽的避讳字甚多,今就其知之者,合而论之。

    一、“玄”字之避讳

    清朝避“玄”字,这是因为康熙皇帝名玄烨,所以自康熙始至清代末年,天下书报文字均避“玄”。《内经》一书,凡清代刻本,均避“玄”字,常见有缺笔之“”,或将“玄”改成“元”字,此皆为避讳之法。明代刻本的《内经》也有避“玄”者,如顾从德翻刻宋本之《内经》,这是因为宋代始祖名玄朗,故讳“玄”,顾氏翻刻时,以样照旧而刻,故其中避讳字全部保留。今人若不察此,常误认为顾氏本为清代翻刻。
, http://www.100md.com
    二、“胡、虏、夷、狄”字之避讳

    清初避“胡、虏、夷、狄”四字,雍正皇帝有圣谕,云:“朕览本朝人刊写书籍,凡遇“胡、虏、夷、狄等字,每作空白,又或改易形声。如以‘夷’为‘彝’,以‘虏’为‘卤’之类,殊不可解,揣其意盖为本朝忌讳,避之以明其敬慎,不知此固背理犯义不敬之甚者也,嗣后临文作字及刊刻书籍,如仍蹈前辙,将此等字样空白及更换者,照大不敬律治罪。其从前书籍,若一概责令填补更换,恐卷帙繁多,或有遗漏,着一并晓谕,有情愿填补更换者,听其自为之。”乾隆皇帝在编纂《四库全书》时也有圣谕,云:“前日披览四库全书馆所进《宗泽集》,内将‘夷’字改写‘彝’字,‘狄’字改写‘敌’字;昨阅《杨继盛集》,内改写亦然,而此两集中又有不改者,殊不可解。‘夷’、‘狄’二字,屡见于经书,若有心改避,转为非礼,如《论语》‘夷狄之有君’,《孟子》‘东夷西夷’,又岂能改易?亦何必改易!且宗泽所指系金人,杨继盛所指系喑达,更何所用其避讳耶?因命取原本阅之,则已改者皆系原本妄易,而不改者原本皆空格加圈。二书刻于康熙年间,其谬误本无庸追究。今办理《四库全书》,应抄之本,理应斟酌妥善,再誉录等。草野无知,照本抄誉,不足深责,而空格则系分校所填,既知填从原文,何不将其原改者悉为更正?所有此二书之分校、复校,及总裁官,俱着交部分别议处。除此二书改正外,他书有似此者,并着一体查明改正。”
, 百拇医药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序》中,张志聪云:“讵敢追康节、希彝通《易》之秘。”其中“希彝”应作“希夷”,希夷乃宋代道家代表人物陈抟之号,也称陈希夷。张志聪此书成于康熙九年,知此,故陈垣先生云:“可以鉴定清初版本。”

    三、“世”字之避讳

    唐代太宗皇帝李世民,避讳“世民”二字,陈垣先生云:“‘世’改为‘代’,或为‘系’,从‘世’之字,改从‘云’,或改从‘曳’。‘民’改为人,或为‘ ’,从‘民’之字,改从‘氏’。”《素问·脉要精微论》云:“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洩及便脓血。”张介宾《类经》注云:“洩,泄同。”张氏不知此“洩”字,是避讳所成,故注“泄同”。唐代王冰原本,凡“泄”字均改为“洩”。宋代高保衡、林亿、孙奇在重新整理《内经》时,已做了回改工作,今日所见,实高、林、孙三人,回改未尽之文,理应改之。, 百拇医药(孙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