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医患
编号:11120934
当前医患关系调查:拿手术刀的手为何颤抖?
http://www.100md.com 2006年7月19日 北国网
     据新商报报道 “这个手术我们做不了,成功率很低,你还是考虑到北京、上海等地找知名专家做吧。”这也许是许多需要手术才能挽救生命的重症患者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一些医院医生水平有限,医院医疗设备、医疗技术与其它大城市相比存在差距,无可厚非。但是,果真就如医生委婉推辞的那般,大连的医生自己真的无法承担重症手术吗?近日,记者在各大医院采访时所得到的答案并非完全如此。

    手术方案“千挑万选”

     将风险降到最低

    在我市某综合性大医院的重症病房,一个月间已相继有6位患者去世。他们都是在得知自己疾病无法治愈而无奈撤手人寰的。但记者却了解到,在他们之中,如果有医生敢为他们承担风险,在重重压力之下敢为患者动手术,也许他们的生命就不会殒落得如此之快。

    一位肺癌患者,由于肿瘤侵蚀到心脏及心脏周围的血管,但没往别处转移,肿瘤可以切除。如果切除肿瘤,患者可能会很好。但手术困难,风险大,医生怎么办?
, http://www.100md.com
    据了解,这时医生可以有三种选择:第一、切除全部肿瘤,第二、放弃手术,第三、切除部分肿瘤。这三种选择表面上都无可挑剔,因为治疗原则需要结合医院条件、医生能力等因素。但是对患者而言,三种选择只有一种选择是正确的。从患者的利益出发,医生选择的顺序应该是:切除全部肿瘤——放弃手术选择其他治疗方法——切除部分肿瘤。但医生的选择却因人而异,会有部分医生选择后都——切除部分肿瘤。因为如果选择第一种,医生需要承担风险,尽管这种风险也许只有5%。如果选择第二种,医生会觉得没法和患者交代。选择第三种切除部分肿瘤,尽管不能延长患者生命,但一般人会认为肿瘤毕竟切除了一部分。医生安全,患者高兴。

     医生安全了

     患者去世了

    就拿肺癌患者为例,医生本可以为患者切除肺中全部肿瘤,保住患者至少5年以上的生命。可是手术中肿瘤触及到心脏周围的某根大血管,术中会出现大出血等险情,患者甚至下不了手术台。如果遇到一位有责任心的医生,也许他会冒一次险,彻底为患者将肿瘤清除干净,以保证患者较长的生命。但是,如果一旦血管破裂,出现大出血的情景,患者将面临着下不了手术台的危险。而多数患者家属会认为是手术没有成功。相反,如果医生在手术时不愿冒血管破裂的风险,而只是切除危险性较小的部分肿瘤,患者会顺利被推出手术室,而患者及家属则会千恩万谢医生。但究竟走下手术台的患者能活多久却是未知数。
, 百拇医药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如今,即使部分医生自己愿意承担风险,但是,来自上到院长下到手术室护士的重重阻挠,手术也很难做成。一位神经外科医生准备为一年轻孕妇做摘除脑瘤手术时,就遭遇如此尴尬。当院方得知这名医生要做这例风险较高的手术时,立即出面阻止,希望医生不要给医院添麻烦,要求医生劝患者转院治疗。而在同一手术组的麻醉师和其他医生也奉劝这名医生不要自寻烦恼。手术没能做成,而患者又没有较强的经济能力和充裕的时间到北京等地找知名脑科专家手术,仅一个星期的时间,患者就去世了。

    难道很多重症患者的手术只有国内某些医院的某些知名专家才能做吗?难道我们当地大型医院的医生真的就没有这种能力吗?记者采访中听到医生的回答是:重症患者手术在哪儿做都存在风险,只是在大医院出了风险患者家属容易接受。

     医生很容易成恩人

     也很容易成罪人
, http://www.100md.com
    一位医生无奈地说,如今医生走上手术台,就意味着一只脚在手术台上,而另一只脚已站在了法庭上。他告诉记者,往往患者在家中或手术前去世,家属都可以接受,但一旦患者下不了手术台,或手术后出现一系列并发症,那么医生的“不是”就大了。动辄家属哭闹,或投诉到有关部门,更有甚者干脆告到法庭,双方对簿公堂,医生于是面对“举证倒置”的难题。那时,医生所有的好处在患者家属眼中都消失殆尽,对患者家属来讲,医生就是“罪人”,家属对医生所有的处置方法都存在着怀疑。

    采访中,许多医生感慨,患者很容易把他们当做恩人,也很容易把他们当做罪人。可是要知道,只要是手术就会有风险,那怕是一个小小的阑尾炎手术。医学领域有着不可琢磨性,谁也无法保证手术的百分之百成功率。

     现实中所说的“成功率”

     人们的理解有偏差
, 百拇医药
    许多医生告诉记者,其实,医学的发展基于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证实。临床医学的每一点进步,可能都有医生的教训和患者生死的代价。对于重症患者的诊治,不是说患者活下来了,医生的处置就没有错误,如果处置更准确,患者恢复可能更快。当然,如果患者死了,严格说起来,医生治疗上肯定存在问题,但绝大多数是医生认知的问题。就是说,医生对某种疾病在这个患者身上的表现尚没有认识。这种错误可能会持续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直到医学对这种疾病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随之,医学又进了一步。诸如肺结核、冠心病等以前被彻底判“死刑”的疾病。

    据介绍,目前,任何一种疾病的治疗、任何一个手术都有一个常规的指南,这个指南是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而逐步更新的。医生只能按照这个指南来诊治每一种疾病。但是一种疾病反映在某个患者身上是千变万化的。指南可能适合于95%的患者,但就有5%的患者不适合。然而这在实施治疗前是不可预测的。手术也一样,通常医生说手术的风险是5%,意味着成功率是95%。这样的成功率家属很容易接受。但这种成功率往往是指对这种疾病手术的成功率,由于同一种疾病表现在不同患者身上不同,很多的差别是现有的医疗水平所无法认识到的,而这种差别在医生手术前就注定这种手术有100%的风险。
, http://www.100md.com
     学术上“缩手缩脚”

     不利于医学发展

    记者了解到,今年年初,我市一些大医院科室主任在与医院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时,往年千篇一律的责任状内容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医院给各科室下达的经济指标不见了,另外是住院率由以往的100%降到了90%、80%不等。

    在目前火药味十足的医疗大环境下,经济效益可忽略不计,以缓和医患矛盾。而住院率、手术量由各科室医生自行而定,医生不用出新、出彩,只要不捅娄子就行。各大医院以“稳”为主,明哲保身。新技术、新科研都先放一放。医院也不鼓励医生创新、出新。有些医生不用说创新,甚至连常规手术也放弃了。

    作为跑了5年医疗卫生行业的一名记者,近一年的感受颇深。往年,各大医院都在争相报道自己的新技术、新成果。一些新的术式,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推陈出新,而各家医院也愿意将自己的这些“绝活”公布于众,一方面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而一方面也让广大患者受益。而近一年,跑医疗卫生行业的记者却都叫苦不迭:“这医疗卫生战线怎么成年也没有个大事、好事可报道?”与此同时,有关医疗卫生的负面报道却层出不穷。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如今医疗卫生行业处于高度敏感期,即使是不容易传出门的好事,也都被捂着、盖着,老百姓知之甚少。而坏事却是“纸里包不住火”,一点就着。于是造就了如今老百姓心目中的医疗环境。

    就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为例,医学原本就是个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学科,而如今求稳求太平的状况无疑不利于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长此以往,医生没有压力,不去更新知识,不思进取,使自己的诊治水平停滞不前。医院没有自己发展的目标与蓝图,“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么,受损失的不仅仅是患者,而是整个医疗卫生行业。, http://www.100md.com(陆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