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论坛报》 > 2006年第27期
编号:11120846
β受体阻滞剂可否仍为一线降压药
http://www.100md.com 2006年7月21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6年第27期
     编者按 近年来,在我国高血压防治领域,新一代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组织能力的中青年专家不断涌现.然而相对于我国目前高血压防治应承担的艰巨任务而言,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培养人才仍然是这一学科持续发展的关键。为此,中国高血压联盟成立了“高血压及相关疾病中青年专家论坛”,并与在临床医学领域具有良好声誉和广泛影响的《中国医学论坛报》合作,开设“中青年医师论坛”专栏,目的是搭建一个积极向上的学术研讨平台,推动这一领域中青年专家之间的学术交流。

    近日,英国临床优化研究所和高血压学会(NICE/BHS)修改了高血压治疗指南,将β受体阻滞剂从高血压治疗一线药物名单中取消,于是,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高血压中的地位问题再次受到了专家们广泛关注(相关报道参阅本期3版)。因此,本次论坛讨论的话题就是——

    β受体阻滞剂仍应是抗高血压一线药物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高血压科 初少莉
, http://www.100md.com
    抗高血压的一线药物应具有降压效果好、不良反应少、有改善“硬”终点事件的临床试验证据的特点,可以说β受体阻滞剂具备了上述3个特点。

    交感系统活性增加是高血压及其靶器官损害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而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交感兴奋常先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在导致心源性猝死的机制中,交感兴奋也起重要作用。因此,β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断心脏及神经中枢的β受体,减少心排量,降低外周阻力,兼或抑制肾素释放,既有效降压,又能减少猝死的危险。而这种抑制交感活性所产生的心血管保护作用是其他类降压药物所无法替代的。一些大规模临床试验(如MAPHY、STOP-2、CAPPP)及荟萃分析(BPLT)证明,β受体阻滞剂具有与其他类(包括新型)降压药相似的降压疗效及心血管保护作用。

    多数临床试验表明,β受体阻滞剂总的不良反应轻,患者的依从性好。其主要受人以柄的是对糖、脂代谢的不利影响。首先,学者们已经达成共识,认为β受体阻滞剂引起糖、脂代谢异常的主要原因是非选择性地阻断β2受体,且这种阻断作用与剂量相关。所以,当选用适量的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或对一些有糖、脂代谢异常或有异常倾向者,加大防治力度,可缩小β受体阻滞剂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其二,不要夸大β受体阻滞剂这种不利影响。虽然一些临床试验提示,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患者中新发生糖尿病增加,但这些研究大多是与新型降压药比较,而非与安慰剂比较。因此,新型降压药可能对糖、脂代谢有益处,但不能把心血管病患者易发生代谢异常的自然病程,全部归咎于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
, 百拇医药
    现有观点认为,“β受体阻滞剂不再是治疗高血压的一线降压药物”。它的主要根据是若干个以阿替洛尔为对照的临床试验(如ASCOT-BPLA)结果。且不说这一观点忽视了高交感活性的升压及对心血管的毒性作用,仅分析这一观点的两大支撑点:其一,阿替洛尔缺乏心血管保护作用。现在阿替洛尔代表β受体阻滞剂的“资格”已广遭质疑,这使人们联想起上个世纪90时代中期的“钙拮抗剂风波”;其二,β受体阻滞剂具有不良的代谢影响,而利尿剂也有类似缺点,在ASCOT中表现不佳,但利尿剂的“一线地位”未受质疑,看来此缺点并不重要,中外专家历来不主张大剂量、长期联合应用具有相同不良反应的两种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合用),这种治疗方案本身既存在一定缺陷。由此看来,将β受体阻滞剂排除在治疗高血压一线药物之外依据不足,难以成立。

    每类抗高血压药物均有其最适合治疗的人群,不可能适用所有的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治疗应强调在“指南”原则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目前,高血压发病呈低龄化,人们工作高强度、高压力、高节奏,势必使高血压患者中高交感活性表现更为突出。对这类高血压患者,不是取消β受体阻滞剂的一线地位,而是要更加充分、积极、合理地使用它。,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