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医疗服务
编号:11130734
“急救中心”为何不“救急”?
http://www.100md.com 2006年7月2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574期
     120医疗急救,本应是一种公共资源,是急病患者连接医院的“救命线”。然而在一些地方却仅被一家医院垄断使用,不仅把其他有急救能力的医院拒之门外,造成资源浪费,也严重侵害了患者选择医院就近及时接受抢救的权利。

    据近日媒体报道,贵州安顺把120急救中心“定点”在一家医疗条件佷差的私人医院,该院只有一个手术室和一个手术台,如果同时有两个以上的急救患者要做手术,其他人就得排队。从而导致在某一天,医院接治的3名急诊病人全部在等候手术中死亡。

    3个有望治愈的病人居然在等候手术中离开人间,这骇人听闻的事件,发生在医疗、交通、信息相对发达的今天,这是急救被无理垄断后导致的恶果。病人自愿就近,病种与医院功能相吻合,是120医疗急救的原则。相信所有人会有这样的期望,有朝一日不幸患上急病,只要拨打120急救电话,生命就会有保障。谁又会想到,在120背后竟有如此的猫儿腻,使本应畅通无阻的“救命线”变得曲曲折折,误人性命。
, http://www.100md.com
    120无法救急,病人生命随时受到威胁,群众不免对120的急救产生怀疑。据报载,上海120救护车就出现了新的“竞争对手”——出租车,仅仁济医院一天内打出租车来的急救病人比例就占一半,并屡屡出现救护车追赶出租车的情景。你说这样姗姗来迟的救护车还能救什么急?这不仅是病人的悲哀,也是120的悲哀。

    “救命线”被无理垄断,背后是可观的经济利益驱动。对医院来说,拥有120就等于拥有了一个固定的病人客户源。当120资源被一家医院占有时,医院自然受益,而病人的生命则被抛到了一边。

    打破急救垄断的坚冰,应当专门成立120急救中心,建立120医疗急救平台,各医院共同参与,由120急救中心统一调配,按医疗急救原则将危重病人送往医院抢救。卫生部、信息产业部已下发通知,要求加强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及120特服号码管理。但愿这个规定成为急危病人的切实福音,让120成为病人真正的“救命线”。

    医疗耗材暴利将终结 昂贵手术账单有望“消肿”
, 百拇医药
    一个心脏介入手术,患者花在医疗耗材上的费用竟占到整个手术费用的84%;一套手术耗材,用到患者身上时的价格竟是出厂价的3倍多……高值医疗耗材价格的严重扭曲已经引起了国家发改委的重视。上周,《关于加强植(介)入类医疗器械价格监测和管理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网上公示,预示昂贵手术账单“消肿”的日子为时不远了。

    医用耗材平均加价2~3倍

    医用耗材从出厂(或进口)到医院销售给患者,平均加价都在2~3倍,个别产品甚至多达十几倍。让我们看一看山东一位患者的手术账单。

    冠心病缠身的叶大爷不久前做了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医生在他的冠状动脉中植入一个支架,以便让血液流通顺畅。叶大爷手术当天的费用如下:整个医疗费用5.47万多元,其中,需要植入体内的支架和各种辅助器械就要4.6万多元,占手术费用的84%;检查化验费4400多元;药品约2300元;医生诊疗费和手术费加起来2000元,还占不到整个医疗费用的4%。
, http://www.100md.com
    小小耗材为何贵得惊人?其真正的价值究竟如何?国家发改委的课题组通过对4类植(介)入类医疗器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医用耗材一般从出厂(或进口)到医院销售给患者,平均加价都在2~3倍,个别产品甚至多达十几倍。数据显示,2005年上半年,心脏起搏器零售价是出厂(或口岸)价的3.23倍、导管2.65倍、支架2.28倍、髋关节3.49倍。

    向流通环节开刀

    根据日前公布的征求意见稿,植(介)入类医疗器械从50元以下到6000元以上,共划分成了7档价格区间,其中6000元以上的流通环节最高流通差价率仅为25%,大大压缩了价格的可操作空间。此次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出售监测目录内的产品,不得超过规定的差率加价,其中产品销售价格按实际购进价最高加价300元。

    为了使价格更加透明,发改委要求今后纳入监测的第一批医疗器械出厂价必须即时上报。如列入监测目录的产品,属于国内生产的,生产企业应在每月底前5个工作日内报告当月实际出厂价格等。

    对于擅自提价的行为,发改委也会将有关情况向社会公开发布。(商立), 百拇医药(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