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补钙
编号:11193310
待遇,为社区康复补钙
http://www.100md.com 2006年7月24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84期(总第2339期 2006.07.24)
     社区康复人才匮乏的瓶颈在于难以提供优厚的工作待遇,而不能提供优厚工作待遇又导致康复人才进一步匮乏

    7月初,首都医科大学共38名本科康复医学学生毕业,他们在校完成了4年的康复医学专业学习,成为该校首批本科毕业的高级康复治疗师。据悉,由于康复人才紧缺,这些毕业生十分抢手,很快被各大综合性医院“分光”。这当然是一件好事,然而,同样紧缺高级康复人才的社区医疗机构,却很难从中分到一杯羹。

    康复人才缺口大

    朱穗恒是广州珠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主任,5年的工作经历让她深切体会到社区康复科对于高级康复师的紧迫需求,她一直都在为招募康复人才而努力,但成效甚微。

    “前段时间,也有大专和本科毕业的康复专业学生前来面试,可惜他们最终都去了其他地方。”提起这件事,朱穗恒甚感惋惜。
, 百拇医药
    据朱穗恒介绍,她手下共有12人,大部分毕业于卫校康复专业,中专学历,而拥有本科学历的均为临床医生,也就是说,高学历的康复师一个也没有。

    事实上,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不仅难以获得高级康复师的青睐,甚至对康复专业的实习生吸引力都不大。朱穗恒告诉记者:“今年,连卫校中专康复专业的实习生都很少愿意到社区中心实习,多数在大医院的康复科实习。”

    应该说,康复师尤其是高级康复师的数量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社区康复治疗发展的瓶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呢?

    “他们对待遇的要求与我们的给付能力相差太大。待遇不高,工作又辛苦,使得高学历人才更愿意到综合性大医院。是我们留不住他们。”朱穗恒表示。事实上,也正如大家所知,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在许多方面能得到的锻炼机会都不如大医院,比如对外交流学习、职称申报、科研课题等。

    那么,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为什么付不起更高的待遇呢?
, 百拇医药
    蒋敏毅是福州市保兴卫生服务站康复科的一名康复师,他告诉记者:“医院也好,社区卫生服务站也罢,提供的待遇高低与其本身的经济效益高低成正比,具体到科室也一样。在2005年以前,我们康复科全年接待患者还不足百人,效益不好,当然提供不了很高的待遇了。”

    而今年以来,蒋敏毅所在的康复科走出卫生服务站,到社区居民中“自我介绍,主动推销”,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就诊患者明显增多。“在‘主动推销’的这段时间里,我发现并不是康复科没有前景,而是很多社区居民之前根本不知道有这个科室!”他感叹道。

    蒋敏毅的话让记者想起一位在残联工作的人员说过的一个真实事例:她曾经劝说一位聋儿到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受语训,可是,这位聋儿的家长连门都没让她进,断然拒绝:“我的孩子又不是残疾人,即使倾家荡产,我也要把孩子的耳疾治好!”事实上,聋儿越早进行语言训练,越能尽早开口说话,但许多家长只知道需要治疗,却不知道康复理疗的重要性。后来,这位聋儿失去了语言训练的最佳训练期,同时也丧失了康复的机会。
, 百拇医药
    朱穗恒还谈到,由于康复医疗在中国还处于兴起阶段,不仅是普通百姓了解不多,部分临床医生都不理解康复理疗的重要性。“例如,部分医院对神经科的患者不能及时进行康复治疗,导致不可逆的损伤,后期康复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社会对康复理疗的认同度还不高,这样的大环境显然不利于社区中心康复工作的开展并留住人才。

    道路艰难但前景广阔

    “随着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不断开展和深入,社区的六大功能之一的社区康复服务,也极其需要经过规范培训的康复治疗技术人员。目前,我国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专业人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康复治疗的市场前景应该是很广阔的。”这是广州医学院在其官方网站上介绍康复治疗专业的就业展望时所写的一段话。

    由此,我们也从一个侧面看到社区医疗机构对康复师的渴求。朱穗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不断强调:实际上,康复的主要工作应该是由社区中心完成的。“有的患者在大医院进行了治疗,后续家庭病床的康复治疗跟不上,有可能使前期的治疗效果打折扣。”
, 百拇医药
    事实上,据国外成功经验介绍,患者在病愈过程中,离开医院回到社区和家庭接受康复和能力训练,这对患者身体各项机能的康复和医疗费用的减少都有好处。因此,社区康复、家庭康复在国外很受欢迎。而能做到“一对一”地制定康复计划、上门送医的只有社区医疗。

    据记者了解,由于对专业人才的缺乏,我国目前的社区康复水平还有待提高。在上海市静安区残联负责康复工作的梁长茹向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家住静安区的肢残人王老伯几乎每周都到残疾人康复站进行康复锻炼,但那里的工作人员对器械康复的效果和使用方法却不是很了解,王老伯只能自己摸索。”她分析认为,社区中心的康复科往往由全科医生及残联培训的康复指导员组成,“社区全科医生很难满足不同康复人员的需要”,而“培训的康复指导员只是曾经选修了康复课程”。

    缺乏经过专业学习的高级康复师,社区医疗机构的康复水平创造不了更高的经济效益进而提供不了有足够吸引力的待遇,这些都限制了康复人才的进入。社区康复要摆脱这个恶性循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如果说,社区康复本身尚需康复治疗的话,“待遇”无疑是亟需“补钙”的一个环节。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三终端周刊第30期, 百拇医药(王军 魏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