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3332
将农村卫生事业放在建设新农村的环境中
http://www.100md.com 2006年7月24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84期(总第2339期 2006.07.24)
     近日,世界银行首席卫生经济学家瓦格斯塔夫在北京大学举办的一个论坛上建议,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在中国不宜被定位为一个产业。虽然这样的论调早在意料之中,但是还是有必要进行一番辩析。

    据了解,有业内人士对瓦格斯塔夫的提法颇不以为然,认为中国的医疗卫生定位是第三产业,其根据是中央1992年的5号文件。这个文件虽然不是第一次提出“第三产业”这个概念,但是这个纲领性的文件明确指出卫生事业属于第三产业,并要求大多数公益性、事业性的第三产业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向经营型转变。复旦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卫生经济学家程晓明教授认为,追究医疗卫生或农村医疗事业的定位,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旋律中实在是一个舍本逐末的问题,关键是我们如何把这个事情做好,使之逐渐完善起来。

    程晓明的观点让笔者想起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姚洋的话:新农村建设不是一个狭隘的概念,它有着更广泛的内涵,应该把它看作一种社会工程,一个社会改良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重建农村生活秩序的过程。所以,我们如果在新农村建设的环境下来理解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对“公共卫生服务要进行成本回收,这在国际上是不多见的”这样的论调便会坦然对待。

    在人类进步的历程中,革命或可一夜之间“天翻地覆慨而慷”,但是改革却总是循序渐进的,因为它不是武力的推进,而是文明的渗透。在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看来,中国农村医疗问题的背后,是农村医疗经费的严重不足。对此,中国的学者亦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坦率地承认由于中国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一些农民因为缺钱而住不起医院。

    笔者认为,无论是学者还是政府,对这一问题都表现出了积极的姿态,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是国家在建设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中进程的一个重要领域,我们不能将目光停留在未能解决的问题上,以致怨天尤人。从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到晏阳初的《平民千字课》,再到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从扫盲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从在没有一所合格医院的条件下进行乡村卫生保健到运筹实施新农合,从农民合作社到农业产业化,群众的渴望、知识分子的宏愿、政府的努力都清晰地印证着中国农村走出贫困愚昧的蹒跚和执着,透露出文明的曙光在中华民族这块土地上的变幻和探索。

    在新农村建设的环境下,有人用“推”与“引”、“点”与“面”的思辨来打量我们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我想,这样的思辨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中同样可以采用。“推”是指加大对农村医疗的人才以及硬件设施的帮扶,“引”就是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卫生科普教育;“点”是指改革从条件成熟的地区开始,“面”是指在点成功的基础上逐渐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改革。“点”与“面”在笔者看来其实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要把农村医疗卫生建设的点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面上进行思考和评价,有且只有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才是客观的认识与评价。(刘景峰)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三终端周刊第30期,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