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30776
卅年医患真情难相忘 千里鸿雁传书觅旧恩
http://www.100md.com 2006年7月2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575期
     今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纪念日。三十年前,一场空前的劫难夺走了24万条生命,无数幸存者健康鲜活的生命失去光彩,许多人无法面对残酷的现实,甚至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在唐山地震伤员痛失亲人、痛失家园、痛失健康的时候,是广大的医务工作者废寝忘食,昼夜陪伴床前,全力以赴精心救治,耐心开导,倾心呵护,点燃了他们生命之光,坚定了他们与伤痛、病魔抗争的勇气。一封饱含深情的来信诉说着当年感人的故事。当年曾在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陕中附院)救治的6名截瘫患者梁小军、王宜顺、孙桂云、白荣珍、窦志红、郭玉兰寻访守护他们400多个日日夜夜的救命恩人。在信中他们写道:当我病痛的时候是您精湛的医术为我解除病痛,我高烧不退时是您日夜守候在我的床前,当我得知永远残疾,精神不振的时候,是您鼓励我扬起生活下去的风帆。您是我的恩人、好朋友,三十年来每当我遇到困难、坎坷,想起您我备受鼓舞和感动,能够在艰难困苦面前勇敢地面对……。

    为了满足唐山患者的心愿,当年“唐山伤员医疗救护”小组的部分成员接受了《咸阳日报》记者采访,回忆当时救治时的许多往事。同时,由该院主持党委工作的副书记李彦民带队,会同《咸阳日报》一起赴唐山看望6名截瘫患者,带去陕中附院全体职工的深切慰问和良好祝愿。
, http://www.100md.com
    三十年前的大灾难是人间的不幸,而灾难后每一个唐山伤员又都感受到来自人间最真挚、最温暖的情意。而今,在见到的每一个唐山幸存者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唐山大地震后演绎出的一幕幕真情故事至今铭记在他们心间,三十年前医患真情支撑着他们今日的生活信念。

    梁小军,当时只有18岁,是当时医院救助的唐山伤员中最小的一个。怕他年纪小无法接受截瘫的现实,主管医生孙建民大夫日夜陪伴在他左右,耐心地开导他。珍藏了三十年的一帧帧发黄的照片真实地记录了那段难忘的岁月。

    王宜顺,正是20多岁的小伙子,地震发生前是唐山市一名交通警察,恋人杨丽敏是公交公司售票员,穿梭来往于他工作的那条道路上,每日十字路口相会演绎着浪漫的马路爱情故事,如果没有那场灾难,他们会和普通人一样幸福地工作、生活。地震改变了他们的命运,王宜顺在地震中受伤截瘫,在恋人的陪伴下,转至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救治。据当时负责护理工作的马宪护士回忆,由于长期卧床,截瘫伤员肠胃蠕动功能减弱,不能正常排便,为了减轻伤者痛苦,医护人员常常带上手套亲自用手抠,王宜顺饭量很大,每次都能掏出一大盆。
, 百拇医药
    窦志红,如今已过花甲之年,回忆起当年的感人情景,禁不住老泪纵横。她说,三十年前,当她听到医生说自己再也站不起来时,她万念俱灰,曾经两度自杀,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为了防止她再寻短见,主管的王忍生大夫就在她床前放了一条板凳,整整守了她两天两夜,苦口婆心地开导她,鼓励她。终于使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白荣珍,羸弱的身躯透出惊人的顽强的生命力,在病榻前讲述着那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三十年前大地震后的她由于伤势严重,一直挣扎在死亡线上,每天靠输血维持生命。为了挽救这个羸弱的生命,医护人员想尽了各种办法,始终不放弃。渐渐地输血浆也失去了作用,必须用新鲜血液才能维持,医院的医护人员每天排着队,现场为她抽取新鲜血液。带着体温的鲜红血液流入白荣珍的血管,成为她顽强生命的力量之源。病榻上的她流着热泪,深情地说:没有陕中附院,就没有我的今天,我的身上流的是陕西人民的血。

    三十年前的医患真情故事体现了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它对于今天加强医患沟通,建设和谐医院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为此,陕中附院党委决定以此为契机,结合目前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号召广大党员积极行动起来,进一步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传统,推进和谐医院建设开展。

    在院党委组织的座谈中,陕中附院的医护人员纷纷表示,唐山救护精神就是一面旗帜,要学习老一辈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高尚医德,牢记医护人员的职责感和使命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视患者如亲人,用爱心、细心和耐心铸造起与患者之间的桥梁。, 百拇医药(袁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