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纳凉诗话
夏日炎炎,酷热难熬。古时,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没有电扇、空调来御寒驱热,但人们善于利用自然环境纳凉消暑,且引出不少诗话。
古人消暑纳凉诗,最早见于《诗经》。屈原《楚辞·招魂》中亦有“挫糟冻饮,酎清凉些”诗句。唐宋描写暑热的诗很多。王维《苦热》道:“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宋代戴复古《大热》道:“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用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这些诗把暑热难当的情景写得生动传神。
古人怎样纳凉消暑?历代诗人作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描写。白居易的《消暑》“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杜甫的《夏夜叹》“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柳宗元的《夏昼偶作》“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余声,山音隔竹敲茶臼”等诗,描写了临窗纳凉的情景。
山中和古寺乃避暑的好地方。南宋陆游的《六七月之交山中凉甚》一诗中写道:“城市方炎热,村墟乃尔凉。拂窗桐叶下,绕舍稻花香。”城镇赤日如烤,而山中则是清凉世界,清风绕屋,稻香扑鼻,使人凉意顿生。元代诗人释英他避喧觅静也常在山中纳凉。他在《山中景》中这样描绘道:“六月山深处,轻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花飞。”梅尧臣的《中伏日妙觉寺避暑》诗云:“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写禅房花木葱茏,长廊曲径幽深,于此纳凉品茗,烦热全消,自然令人乐而忘返。
桥畔、池边、河岸濒临水面,周围的气温要低一些,故也是乘凉的好去处。陆游的《桥南纳凉》诗写道:“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诗人拄杖追凉来到桥南,此时明月清风,星河半落,夜凉袭人,十分爽快惬意。“小憩人家屋后池,绿柳软风一丝丝。”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描写池边乘凉的佳句。他还在《暮热游荷花池上》中吟道:“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细草微风,莲花遮面,幽深而宁静,令人自然联想到流连于池畔绿荫中的诗人,意趣盎然,余韵悠长。唐代大诗人韦庄常喜欢在水边避暑纳凉,他在《夏夜》中写道:“傍水迁书榻,开襟纳夜凉。星烦愁肠尽,露重觉荷香。”
清代诗人江堤,喜欢在柳阴下避暑乘凉,而且对使人凉爽的风做了形象的描绘:“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桑实画风。风来无质难上纸,巧借柳枝相形容。”杨万里常于夏夜步入竹林深处,微凉浸身,热闷释然,为此,他吟道:“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刘禹锡的“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陆希声的“六月清凉绿树阴,小亭高卧涤烦襟”等诗,描写了人们在竹林水阁、绿荫小亭纳凉之趣。炎暑之日,午热甚长,诗人蔡持正铺上竹床瓦枕,以书催眠消暑,醒来余味无穷:“纸屏瓦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宛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http://www.100md.com(杨吉生)
古人消暑纳凉诗,最早见于《诗经》。屈原《楚辞·招魂》中亦有“挫糟冻饮,酎清凉些”诗句。唐宋描写暑热的诗很多。王维《苦热》道:“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宋代戴复古《大热》道:“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用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这些诗把暑热难当的情景写得生动传神。
古人怎样纳凉消暑?历代诗人作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描写。白居易的《消暑》“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杜甫的《夏夜叹》“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柳宗元的《夏昼偶作》“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余声,山音隔竹敲茶臼”等诗,描写了临窗纳凉的情景。
山中和古寺乃避暑的好地方。南宋陆游的《六七月之交山中凉甚》一诗中写道:“城市方炎热,村墟乃尔凉。拂窗桐叶下,绕舍稻花香。”城镇赤日如烤,而山中则是清凉世界,清风绕屋,稻香扑鼻,使人凉意顿生。元代诗人释英他避喧觅静也常在山中纳凉。他在《山中景》中这样描绘道:“六月山深处,轻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花飞。”梅尧臣的《中伏日妙觉寺避暑》诗云:“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写禅房花木葱茏,长廊曲径幽深,于此纳凉品茗,烦热全消,自然令人乐而忘返。
桥畔、池边、河岸濒临水面,周围的气温要低一些,故也是乘凉的好去处。陆游的《桥南纳凉》诗写道:“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诗人拄杖追凉来到桥南,此时明月清风,星河半落,夜凉袭人,十分爽快惬意。“小憩人家屋后池,绿柳软风一丝丝。”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描写池边乘凉的佳句。他还在《暮热游荷花池上》中吟道:“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细草微风,莲花遮面,幽深而宁静,令人自然联想到流连于池畔绿荫中的诗人,意趣盎然,余韵悠长。唐代大诗人韦庄常喜欢在水边避暑纳凉,他在《夏夜》中写道:“傍水迁书榻,开襟纳夜凉。星烦愁肠尽,露重觉荷香。”
清代诗人江堤,喜欢在柳阴下避暑乘凉,而且对使人凉爽的风做了形象的描绘:“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桑实画风。风来无质难上纸,巧借柳枝相形容。”杨万里常于夏夜步入竹林深处,微凉浸身,热闷释然,为此,他吟道:“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刘禹锡的“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陆希声的“六月清凉绿树阴,小亭高卧涤烦襟”等诗,描写了人们在竹林水阁、绿荫小亭纳凉之趣。炎暑之日,午热甚长,诗人蔡持正铺上竹床瓦枕,以书催眠消暑,醒来余味无穷:“纸屏瓦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宛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http://www.100md.com(杨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