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焦点
编号:11124228
中医的现状与未来(3)
http://www.100md.com 2006年7月27日
     三、中医的现状与未来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就十分重视中医的发展, 1950 年 8 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确定的卫生工作三大方针中就包括“团结中西医”,这是从我国存在中、西医两种不同医学理论体系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制定的方针。它要求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在为人民服务的总目标下,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做好人民的卫生工作。中央认为:如果不能正确地发挥中医力量,“我国一部分文化遗产就有散失的危险,这是绝对不能容许的”。为了使团结中西医的工作落在实处,中央指示:“要大力号召和组织西医学习中医,鼓励那些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西医,采取适当的态度同中医合作,向中医学习,整理祖国的医学遗产。”此后,从中央到地方举办了不同层次的西医学习中医班,培养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西学中人才,成为中西医结合队伍的骨干。在这一方针指导下,不仅成立了大量的中医诊所,并逐渐发展到中医医院,还成立了中医研究院、中医学院等研究和教育机构,发展中医学术,培养中医人才。从 1956 年开始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成都先后成立了中医学院,标志着中医开始走向高等教育之路。
, 百拇医药
    到 1966 年,中医医院已有 330 所,中医病床 14000 余张,还有大批中医门诊部、综合医院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病房等;成立了数十所中医药院校,两次统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各学科教材,确定了中医药教育的教材体系。培养中医学院毕业生 5600 余名,师带徒 6 万余人。中医的科学活动由个体走向集体化,为中医发展的社会化提供了相应的劳动结构。

    1966 年至 1976 年十年动乱,和其他工作一样,中医工作受到极大破坏,院校下马,医院缩减(仅剩 129 所),研究队伍解散,图书资料流失。最为可惜的是,处于 50 岁左右的专家丧失了出成果的时机, 30 岁左右的青年中医失去学术成熟的机会,一代学生荒废了学业,导致了中医人才的严重断层。

    粉碎“四人帮”,迎来了中医的春天。 1978 年 9 月中央批转了卫生部党组《关于认真贯彻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使解散的中医机构陆续得到恢复和发展,中医队伍得以重组,并成立了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现称“中国中医药学会”)。 1980 年,卫生部召开“全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明确了“继承、发掘、整理,提高”中医药学的八字方针; 1982 年在湖南衡阳召开“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强调中医机构要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 1985 年,中央书记处指示:“根据宪法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的规定,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成为中国医学的三支并重的队伍。 1986 年,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这些都大大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据最新统计:中国大陆县级以上中医院 2974 个,床位 257196 张;民族医院 134 个,床位 4629 张;共有中医卫技人员近 60 万人。
, 百拇医药
    中医药高等教育有了迅猛发展, 1977 年,不仅中医院校恢复招生,而且开创了中医招收研究生的制度。 40 多年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已近 30 所,建立了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多层次的完整教育体制,培养各层次中医药专门人才。此外,还招收夜大、函大等继续教育学生、各类留学生(包括学历教育、短期培训等)。仅以 1998 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在校学生数为例,其中本专科学生 43 万人,研究生 2802 人(其中博士生 604 人、硕士生 2198 人),继续教育生 23855 人。

    在中医科研方面,积极采用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的方法,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病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如在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各种传染病、急腹症、烧伤创疡、骨髓炎、骨折、子宫外孕、白内障、外伤性截瘫等专科专病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同时,国家还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如“中医经络实质研究”、“中药现代化关键问题基础研究”、“中医证的规范化研究”、“针刺镇痛原理研究”、“血瘀和活血化瘀的研究”、“舌诊、脉诊等诊法研究”、“中医脏象研究”等被列入国家攀登计划、国家“ 973 ”计划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等项目。近 20 年来,中医药科学研究获得了各种奖励,在国家自然科学奖中,中医药研究占医药卫生领域获奖项目 43% ;国家发明奖中,中医药研究占医药卫生领域获奖项目 17.6% ;国家科技进步奖中,中医药研究占医药卫生领域获奖项目 11.5% 。
, 百拇医药
    当今世界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高速发展,中医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中医不是采用拒斥、抵抗的态度,而是以开放的胸襟,积极吸收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的成果,其突出的表现就是“中西医结合”。当然如前所述,中西医学的思维方式、认识方法迥异,中国生命医学与现代生物医学的结合,决不是技术上的简单叠加,更不是知识兼并。因此在中西医结合中如何既吸收现代科学成果,又保持中医本土科学文化,还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尚未解决。

    对中医学如何发展问题,目前存在“现代派”与“传统派”之争,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中医学的特色不能丢,传统中医的本土知识体系不能丢,中医只能在继承中才能求发展。不少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人类科学体系发展是一个多元性结构,至少它有东西方的两个源,两个流,因此应当摒弃以西方现代分析科学的认识论方法作为评估科学发展取向的唯一标准。东西方科学文化应当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构筑互相结合的“融通走廊”,建立公平、兼容的科学评价体系。中西医结合需要发展,而传统中医更需要继承和发展。, 百拇医药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