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常识 > 中华医药
编号:11205948
冬病秋防“老胃病”(上)
http://www.100md.com 2006年7月27日 《当代健康报》 2006.07.27
     济南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刘维明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认为:“上医医治未病之病,中医医治欲病之病,下医医治已病之病。”“治未病”,即在无病或疾病发生之前选择一定的时机,应用适当的方法激发经络之气,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防止疾病的发生、减轻随后疾病的损害程度并延年益寿。这种观点与现代预防医学的三级防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中医天然、绿色疗法正日益受到人们推崇。炎炎夏日,各大医院冬病夏治门诊开展得如火如荼,正是人们“防病于未然”意识的增强。

    根据中医传统理论,在一年的24个节气中,不同的时令节气容易造成人体某个脏器的疾病高发。因此,中医会在特定的时节,选择对该时令脏腑功能有影响的腧穴进行相应治疗,从而达到不发病或少发病的目的。因此,除了冬病夏至,还有冬病秋防、春病冬养、夏病冬治等方法。冬病秋防“老胃病”的“节气贴”就是中医穴位疗法与时令医学的巧妙结合。

    习惯所说“老胃病”是指胃脘隐痛,遇冷加重,腹胀,不欲饮食,呃逆,返酸,大便长期不成形或时干时稀,饮食稍有不慎即小腹坠胀、腹泻不止等症状,均属于人体正气不足、阳气虚弱的范畴,归属于现代医学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功能性腹泻等范畴。老胃病往往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秋冬季节发作加重,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长,夏季则发作有所减轻。

    目前,人们对“冬病秋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尤其是胃肠病患者,这也是引起冬季高发病率的原因之一。《伤寒论》述:“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这种春温、夏热、秋凉、冬冷的自然气候特点从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化来看,就是“春夏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阴气盛而阳气衰。”立秋之后,自然界之阳气开始逐渐衰减,阴气渐盛,人体久病本易伤阳,秋冬之时,本不旺之阳更加明显,阴阳明显失衡。如果不及时调整,就可能向疾病方向发展。此时可依据经气盛衰的变化特点借用“节气贴”的方法以调和经气,平衡阴阳,则可扶助正气。

    老胃病患者今年治疗最佳时间为阳历8月7日(立秋日)、8月17日、8月27日,济南市中医医院消化一科将于8月7日至9月6日开设“冬病秋防,脾胃贴敷”特色门诊,并免费咨询胃肠病相关知识,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