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小儿药物外治法
小儿大多不愿服药,害怕打针,特别是婴幼儿内治给药尤为困难。而小儿肌肤柔嫩,脏气清灵,外治之法,作用迅速,能在无损伤的治疗中取得疗效。因此,是家长寄予希望和医务人员努力寻求的一种治疗方法,故自古有“良医不废外治”之说。临床实践证明,采用各种外治法治疗小儿常见病、多发病,易为小儿所接受,应用得当,有较好的疗效,可以单用或与内治法配合应用。
外治诸法,其理与内治诸法相通,也需视病情之寒热虚实进行辨证论治。外治法通常按经络腧穴选择施治部位。《理瀹骈文·略言》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可见外治与内治的取效机理是一致的。
小儿药物外治法丰富多彩,目前儿科临床上主要使用一些药物进行敷、贴、熏、洗、吹、点、灌、嗅等。这些方法,药简效捷。
1.熏洗法
是利用中药的药液及蒸气熏洗人体外表的一种治法。如夏日高热无汗,可用香薷煎汤熏洗,发汗退热;麻疹发疹初期,为助透疹,用生麻黄、浮萍、芫荽子、西河柳煎汤后,加黄酒擦洗头部和四肢,并将药液放在室内煮沸,使空气湿润,体表亦能接触药气。
2.涂敷法
是将新鲜的中草药捣烂,或用药物研末加入水或醋调匀后,涂敷于体表的一种外治法。如用鲜马齿苋、青黛、紫金锭等,任选一种,调敷于腮部,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用吴茱萸粉涂敷于足底涌泉穴,治疗滞颐等。
3.罨包法
是将药物置于皮肤局部,并加以包扎的一种外治法。如用皮硝包扎于脐部,以消食积;用五倍子粉加食醋调罨包脐内,治疗盗汗等。
4.热熨法
是将药炒熟后,用布包裹以熨肌表的一种外治法。如炒热食盐熨腹部,治疗腹痛;用生葱、食盐炒热,熨脐周围及少腹,治疗癃闭等。
5.敷贴法
是将药物制成软膏、药饼,或研粉撒于普通膏药上,敷贴于局部的一种外治法。如用丁香、肉桂等药粉,撒于普通膏药上贴于脐部,治疗寒证泄泻。再如在夏季三伏天,用延胡索、白芥子、甘遂、细辛研末,以生姜汁调成药饼,中心放少许丁香末,敷于肺俞、膏盲、百劳穴上,治疗哮喘等。
6.擦拭法
是用药液或药末擦拭局部的一种外治法。如冰硼散擦拭口腔,或用淡盐水、或银花甘草水拭洗口腔,治疗鹅口疮、口疮等。
7.药袋疗法
选用山柰、苍术、白芷、砂仁、丁香、肉桂、甘松、豆蔻、沉香、檀香等芳香药物,根据病情,选药配合成方,研成粉末,制成香袋、肚兜、香枕等。经常佩带使用,具有辟秽解毒、增进食欲、改善环境、防病治病的作用。, 百拇医药(卜一)
外治诸法,其理与内治诸法相通,也需视病情之寒热虚实进行辨证论治。外治法通常按经络腧穴选择施治部位。《理瀹骈文·略言》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可见外治与内治的取效机理是一致的。
小儿药物外治法丰富多彩,目前儿科临床上主要使用一些药物进行敷、贴、熏、洗、吹、点、灌、嗅等。这些方法,药简效捷。
1.熏洗法
是利用中药的药液及蒸气熏洗人体外表的一种治法。如夏日高热无汗,可用香薷煎汤熏洗,发汗退热;麻疹发疹初期,为助透疹,用生麻黄、浮萍、芫荽子、西河柳煎汤后,加黄酒擦洗头部和四肢,并将药液放在室内煮沸,使空气湿润,体表亦能接触药气。
2.涂敷法
是将新鲜的中草药捣烂,或用药物研末加入水或醋调匀后,涂敷于体表的一种外治法。如用鲜马齿苋、青黛、紫金锭等,任选一种,调敷于腮部,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用吴茱萸粉涂敷于足底涌泉穴,治疗滞颐等。
3.罨包法
是将药物置于皮肤局部,并加以包扎的一种外治法。如用皮硝包扎于脐部,以消食积;用五倍子粉加食醋调罨包脐内,治疗盗汗等。
4.热熨法
是将药炒熟后,用布包裹以熨肌表的一种外治法。如炒热食盐熨腹部,治疗腹痛;用生葱、食盐炒热,熨脐周围及少腹,治疗癃闭等。
5.敷贴法
是将药物制成软膏、药饼,或研粉撒于普通膏药上,敷贴于局部的一种外治法。如用丁香、肉桂等药粉,撒于普通膏药上贴于脐部,治疗寒证泄泻。再如在夏季三伏天,用延胡索、白芥子、甘遂、细辛研末,以生姜汁调成药饼,中心放少许丁香末,敷于肺俞、膏盲、百劳穴上,治疗哮喘等。
6.擦拭法
是用药液或药末擦拭局部的一种外治法。如冰硼散擦拭口腔,或用淡盐水、或银花甘草水拭洗口腔,治疗鹅口疮、口疮等。
7.药袋疗法
选用山柰、苍术、白芷、砂仁、丁香、肉桂、甘松、豆蔻、沉香、檀香等芳香药物,根据病情,选药配合成方,研成粉末,制成香袋、肚兜、香枕等。经常佩带使用,具有辟秽解毒、增进食欲、改善环境、防病治病的作用。, 百拇医药(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