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与分子靶向综合治疗胰腺癌的进展
http://www.100md.com
曹志成
胰腺癌;中西医综合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基因治疗,曹志成,通讯作者,摘要,关键词:,0,引言,1病因及高危因素,2临床诊断,2.1肿瘤标记物,2.2基因检测,2.3
第4页 |
第1页 |
参见附件(839KB,6页)。
曹志成, 伊利沙伯医院临床肿瘤科 香港特别行政区
曹志成,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博士, 国际认证自然疗法博士, 加拿大注册自然疗法医师, 伊利沙伯医院临床肿瘤科肿瘤研究部科学主任. 主要从事临床恶性肿瘤的研究.
通讯作者: 曹志成, 香港九龙加士居道30号伊利沙伯医院R座13楼1305室, 临床肿瘤科肿瘤研究部. williamcscho@gmail.com
电话: 852-94720348 传真: 852-27156139
收稿日期: 2006-04-18 接受日期: 2006-06-05
摘要
胰腺癌预后不良, 死亡率高居消化道癌症第5位. 现代医学对胰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 但随着肿瘤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的逐步了解, 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区别将会更加明确, 一些癌细胞特有的分子靶点将成为胰腺癌诊疗的有用工具. 基因检测和蛋白质检测, 以及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为本病常用的诊疗方法. 另一方面, 中医辨证施治、标本兼治、阴阳平衡等方法和理论, 如能恰当地融合到西医对胰腺癌的综合诊疗中, 定将提高治愈率, 并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此外, 分子靶向治疗如免疫治疗、核糖核酸干扰等在近年来蓬勃兴起, 尽管其技术仍需改善, 疗效有待提高, 但已给恶性肿瘤的诊疗带来了希望. 本文对胰腺癌作出较详尽的介绍, 并阐述目前胰腺癌诊疗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 胰腺癌; 中西医综合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 基因治疗
曹志成. 中西医与分子靶向综合治疗胰腺癌的进展.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6;14(21):2049-2054
0 引言
胰腺癌预后不良, 其发病率近年有显着上升趋势. 据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资料显示, 全球每年新发病例约23.2万, 为世界第13大常见恶性肿瘤, 死亡人数约22.7万, 为消化道癌症第5号杀手. 我国年发病人数约4.3万, 每年约有3.7万人死于此病, 死亡率占癌症中的第7位[1]. 据统计, 只有约15%病例可进行手术治疗, 5 a生存率不足3%, 超过90%患者在确诊后1 a内死亡, 平均存活期少于6 mo[2].
1 病因及高危因素
细现代医学对胰腺癌的病因尚未清楚, 西医认为本病的成因有: (1)吸烟. 吸烟者罹患胰腺癌是非吸烟者的2倍[3-4]; (2)经常进食高动物脂肪和蛋白、或含亚硝酸盐类食物者,属高危发病人群[5]; (3)1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胰腺癌者较一般人高2倍[6]; (4)亦有认为胰腺癌与家族性慢性胰腺炎或胰腺结石有一定关系, 但目前尚未完全确定(图1). 胰腺癌属中医脾积、积聚、黄疸范畴, 其病位在脾,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有: (1)外感湿毒, 损伤脾气, 脾运失司, 水湿不化, 郁而化热, 湿热内蕴, 酿毒结瘤; (2)脾居中州, 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内伤忧思, 抑郁伤脾, 脾气郁结, 升降失常, 水津不运, 血行不畅, 津停为痰, 血停而瘀, 痰血阻脾, 结聚成瘤; (3)饮食不节, 内伤酒食, 伤脾损胃, 聚湿生痰, 痰湿瘀血结聚于脾, 日久不散, 酿生癌瘤(图1).
图1 胰腺癌的多步骤癌变机制.
2 临床诊断
根据胰腺癌的发生部位, 可分为胰头癌、胰体癌、胰尾癌和全胰癌, 其临床表现隐匿, 且发病迅速, 常见症状有: (1)腹痛. 胰头癌常有右上腹痛, 胰体、胰尾癌多见中上腹痛或左上腹痛; (2)黄疸和皮肤瘙痒; (3)体质量下降. 常规诊断有: (1)胃肠X线钡餐检查、选择性血管造影(SAG)、纤维胃镜超声检查[7]或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有助于与胃部疾病区别; (2)血清免疫生化检测可将急慢性胰腺炎、肝炎、胆囊炎与本病相鉴别; (3)B超、增强螺旋CT扫描或磁共振成像(MRI), 可与胆石症、原发性肝癌、壶腹周围癌相鉴别; (4)正电子放射断层扫描(PET)采用定量或半定量方法计算胰腺癌组织中的18F-FDG含量, 有助于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 其敏感性可达94%, 特异性为88%, 但该方法因费用昂贵, 不适于常规临床应用; (5) 胰腺活组织检查可确诊高度怀疑的病例.
2.1 肿瘤标记物 目前已发现一些与胰腺癌相关的肿瘤标记物, 但由于特异性偏低, 且对瘤体较小的病例阳性率低, 尚未被广泛应用, 临床常用的标记物有以下几个: (1)CA19-9: 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3%, 73%和75%, 但小于2 cm的胰腺癌阳性率仅61%; (2)CA50: 与CA19-9同属Lewis系统抗原, 两者无需同时测定, 但CA50和CA242联合检测则可提高敏感性; (3)MIC-1: 与正常组比较, 其受试者作业特征(ROC)曲线评价结果高达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839KB,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