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四季保健 > 夏季 > 高温高湿
编号:11144788
长夏尤须防“中湿”
http://www.100md.com 2006年8月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583期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长夏多湿”,湿气在夏季对人体健康也有不小影响。湿病是中医独有的病名,也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尤其在湿度高的夏季里,阴雨连绵,气候湿热,人体最容易遭湿邪侵袭,罹患湿病。

    如果不慎“中湿”后,最主要的表现是头重头闷,好像用布包裹一样,全身肌肉酸重懒动,胸闷不舒,口黏或有些甜味,舌苔也变厚了。也有人怕冷,发热也不太高,此类情况中医称为表湿。另外,长时间水中作业或经常淋雨,居住地方潮湿,也均能诱发湿病,此类情况则统称为“外湿”。还有一种“内湿”,中医认为与饮食不规律,没有节制,或过食瓜果、生冷、油腻、甜食有关,可以导致脾湿内盛。

    湿邪侵犯人体后,又常会随个人体质而有寒化、热化的不同转变。体质一向虚寒的人,湿从寒化而为寒湿;体质一向偏热者,则常从热化而成湿热。

    从现代医学的认识来看,湿邪致病的范围也是相当广泛的,可以波及全身各个系统或器官。以下介绍几种夏季常见湿病的症状和用药。

    急性肠胃炎

    中医认为多由饮食不洁,过食生冷或感受暑湿邪气而致,并辨证分为湿热和寒湿两型。湿热型可见吐泻频繁,大便如黄水,味臭,肛门灼热,口渴心烦,舌质红,苔黄腻。中医在治疗时常会选用葛根、黄芩、黄连、蚕砂、通草、滑石、车前子清热利湿。寒湿型可见呕吐,泄水样便,身重体倦,胸腹胀闷,腹痛肠鸣,尿少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濡缓。中医治疗时常会用到藿香、佩兰、苍术、茯苓、半夏、紫苏、陈皮、干姜、泽泻等药来散寒燥湿、芳香化浊。

    肠伤寒

    类似于中医的湿温病。此病病势缠绵,变化多端,治疗很复杂。中医常根据患者具体属于湿重还是热重,以及病位和病程来选用治疗药物。常用方剂有三仁汤、连朴饮、黄芩滑石汤等。

    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关节病属中医的“痹证”,一般又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三类来酌情用药。其中“中湿”者表现为着痹,症状是关节酸痛着重,固定不移,屈伸不利,天阴更甚,肌肤麻木。在中医看来,这是湿邪留滞经络的表现,又叫湿痹。治疗应以祛风除湿通络为主,常用羌活、独活、防风、秦芄、苍术、薏苡仁、防己、木瓜、地龙等治疗。

    急性泌尿系感染

    由于湿热下注膀胱所致,症状见发热、腰痛、尿频、尿急、尿痛、小便混浊不清、尿道有烧灼感、舌苔黄腻、脉滑数。治疗宜清利湿热,中医常用的药物有扁蓄、瞿麦、滑石、石苇、车前子、竹叶等。

    另外,须特别提醒人们注意的是:夏季不仅仅要预防中暑,更要预防中湿。为此,居处环境要干燥通风,避免受潮,不要淋雨受湿,不要久泡冷水,以防外湿。饮食以清淡和容易消化的食物为宜,少吃生冷、油腻的食物,特别是含肥油的肉汤,同时切忌过食冰冻饮料,否则伤及脾胃阳气也会引发内湿。, http://www.100md.com(吴翠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