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44822
《伤寒论》和法调阴阳
http://www.100md.com 2006年8月1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584期
     以阴阳中和为哲学思想建立的《内经》热病体系,在治则中首先提出了采用和法的理论。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弘扬了这一理论并用于医疗实践,仲师以阴阳两点论为指导,以六经论伤寒,揭示出外感热病的传变规律,归纳分型,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用“和法”通过以下手段来调和阴阳。

    祛邪扶正 人体是一个阴阳均衡和谐的有机整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如遭到病邪侵袭,邪正相争,阴阳失调而发生病理生理变化,治疗就要以调和阴阳而使其恢复和谐均衡状态。仲师首创桂枝汤,为外感热病而设,如《伤寒论·太阳篇》5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本条说的诸证主要是外邪袭表,营卫不和的病理变化,因此用祛邪扶正的桂枝汤来治疗。方中桂枝辛温,解肌祛风,生姜辛散止呕,并助桂枝以调卫;芍药酸甘微寒,敛阴和营;大枣味甘补中和胃,甘草调补扶正,与桂枝相配,辛甘发散为阳;与芍药相配、酸甘化合为阴。此方滋阴和阳,调和荣卫,故邪去正气复而病愈。因而桂枝汤享有“经方之冠”的美誉。
, 百拇医药
    表里双解

    人体感受外邪,导致阴阳失衡而发病,脉证繁杂,症状各异。仲师则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抽象思维过程,从错综复杂的表象信息中,稳准地抓住了外感热病内在的顺传、逆传等演变规律,将各经纷杂的病象进行分析归纳,找出在表在里或表里兼有等病症,给予治疗。如太阳病表邪未解又传入阳明,为失治或误治造成的表里同病,就需表里双解以调和阴阳。《伤寒论·太阳篇》163条:“太阳病,外症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此证为外感表邪未除,失治引发脾胃虚寒之里证,故用桂枝人参汤,方中仍以桂枝来解表祛邪,用理中汤(人参、干姜、白术、甘草)温中除寒止呕,表里双解,阴阳之气自和,病邪去则诸症愈。

    寒热并用

    外感热病作为一个矛盾过程,邪正相争使疾病的脉证不断发生变化,表现各异,或寒或热或寒热错杂。仲师以辨证的观点来对待,既看到外因又重视内因,看重局部又全览整体,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治疗。当外感热病出现寒热错杂的脉证时,必需以相应的药物来调和阴阳。如《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本证系风寒束其外表,卫气闭塞,而内有邪热,营阴郁滞,荣卫失和,故重用麻黄、并配桂枝、生姜,辛温发散以解表邪,伍以石膏辛凉之性以清解里热,大枣和中,杏仁宣肺,以助麻黄发汗,寒热配伍得当表里双解中病而愈。又如《伤寒论》173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此证为热邪束胸,寒邪困胃,导致气机失常阴阳失和的上热下寒证,所以用寒热药配伍,甘苦并施辛开苦降调和脾胃,以恢复中焦升降之剂的黄连汤,促使热去寒解,失调的阴阳恢复平衡。
, 百拇医药
    泻热攻下

    外感热病在传变过程中,可出现病邪传内,邪盛邪实之证。仲师对此以泻热攻下之法祛除病邪。《伤寒论》135条:“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此证为水热互结于胸膈,气血阻止不通,使气机升降失和阴阳失调而出现结胸之证,故用大陷胸汤峻泻通水,才能条畅气机。若热邪入手阳明大肠之腑,导致大便燥结,腑实不通。对此,仲师立有“三承气汤”证,可视病情轻重辨证选用。如《伤寒论》220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雄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主之。”此为转属阳明内实的证治。又如250条:“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此为外感热病误治后津伤热结,以小承气汤泻下。248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调胃承气汤主之。”以泻里热和胃。可见三承气汤用之得当,效如桴鼓,使邪去则气机畅通,阴阳和谐。

    异病同治同病异治 《伤寒论》发展了《内经》“察其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哲学思维,调和阴阳,纠正疾病的功能态,成为辨证论治的独有特色。临证中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病,异中求同;辨证,同中求异。创立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崭新治法。《伤寒论》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吴茱萸汤主之。”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77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这三条虽说病证不同,但病机相同,均为胃阳虚衰,气机升降失常,寒饮浊阴之邪上逆所致,故皆用吴茱萸汤。如果主证相同,病机各异,则治法随之而变。以厥证为例,第330条:“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者亦然。”这是阳虚不达的厥证,需温补而不可下。335条:“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此厥为热盛阳郁失布,应以清泻法为宜。

    纵观《伤寒论》397法,112方,无不体现出仲师善用“和法”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在临症实践中去学习,探讨研究,发扬广大。, http://www.100md.com(杨锋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