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医疗管理
编号:11147523
为何开除一名有“医德”的医生?
http://www.100md.com 2006年8月13日 新京报(北京)
     医生为患者垫付治疗费用,院方对其作了撤职和待岗处理。据院长解释,原因之一是禹医生“来医院后其中两个月,一个月创收5元,一个月创收20元,并且消耗医疗器械337元。不能给我们医院带来效益,我们要她干嘛?”

    一封感谢信似乎变成了“举报信”。有位患者到驻马店市妇幼保健院眼科看病,由于带钱不够,随后向素不相识的眼科主任、医生禹军借了20元钱以解燃眉之急。出于对禹医生为患者垫付治疗费用的感谢,该患者回家后当即用一张红纸写了封感谢信张贴在医院里。然而,院方在第二天竟下发了《关于对禹军同志的处理决定》,对禹医生作了撤销眼科主任职务和待岗两项处理。面对记者的采访,该院院长如此要挟,如果将此事曝光,“即便100%是我们的错,我们都要解聘她!”(8月11日《今日安报》)

    一方出于自己的职业道德,毫不犹豫地借给了患者20元钱去治疗;另一方出于感激,给医生写了一封感谢信并且张贴在医院里。按社会公德与日常伦理来说,这件事不仅见证了中国素昧平生者之间的诚实守信与投桃报李的感恩文化,即使从功利的角度说,这也是令院方与患者都感到高兴的“双赢”之事。就院方而言,当许多人对目前不尽如人意的医德医风口诛笔伐时,透过禹医生的和蔼助人,人们有理由相信,那些在平凡工作中不懈于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并不在少数。然而,为什么却是这样一位时时为患者着想的好医生,却要遭遇被解聘的命运。
, 百拇医药
    据该院院长解释,之所以对禹军医生进行处理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医生替患者交钱据为己有,所以不允许医生和患者之间有任何金钱交易,此举也是为了避免医生占用公款”;其二是禹医生“来医院后其中两个月,一个月创收5元,一个月创收20元,并且消耗医疗器械337元。不能给我们医院带来效益,我们要她干嘛?”

    谈到第一个理由,显然有些“莫须有”。任何公民都有公开处理私有财产的权利,当然包括借钱给他人。如此简单的民事行为,显然与占用公款没有任何必然联系。

    相较之下,第二个理由可以说“真诚”得令人寒心。现在的医患关系之所以紧张,正是因为许多医院以创收为名,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开大处方骗取患者的钱财。或许正是这种以“创收大局”为重可以撑腰,这位院长才可以如此毫不在乎“即便100%是我们的错”。

    如果第二个理由成立,人们不难得出结论,解聘禹医生的真实原因是医院的潜规则。“擅自借钱给病人”,“把事情搞复杂了”等等不过是个借口,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
, 百拇医药
    这则新闻让人们看到了今日医疗体制之痛,看到了某些“惟创收马首是瞻”的医院人道主义精神的缺失。同样,这家医院的表态,更让心地善良的人伤心———曾经以救死扶伤为光荣传统的医院,对患者发自肺腑的评价(包括感谢),竟然如此不在乎。我们甚至看到这样一个荒诞逻辑,解聘一位医生不是因为“医患纠纷”,而是因为“医患和谐”。

    医院的天职不是创收。显然,“创收逻辑”既违背了世界图景下“希波克拉底宣言”中的职业道德,也背离了中国传统里药王孙思邈等倡导的人道主义传统。倘使医院抛弃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温情与理想,而沦落为创收机器,并以创收业绩来考核医生,无疑是将全体国民健康与整个社会肌体同时置于危险之中。

    要市场经济,但不要市场社会。一封感谢信,换来一份解聘书。透过这起平凡却又近乎“耸人听闻”的事件,或许,我们最需要直面的,是如何众志成城,砥励心志,完成一场关于社会道德与制度伦理的拯救。即,在现有道德与制度谱系中,如何避免“劣币驱逐良币”这样的逆淘汰发生。(社论)

    原题:逆淘汰挑战道德与制度伦理,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