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涌:李银河,请慢些生气
作者:薛涌
李银河博士不久前在南京作了一场“关于爱情”的讲座。《金陵晚报》发表一篇题为《李银河憧憬多边恋,前卫性观念南京惹众怒》的报道,引起网民对她的谩骂。在接受北京“青年周末”的采访时,李银河痛斥《金陵晚报》:“这个小报简直混蛋透了。”并称要考虑对之进行起诉。
我虽然不同意李博士的观点,但对她敢于挑战社会成见的勇气表示钦佩;并对那些对她进行谩骂的网民(特别是用她个人生活中的不幸来伤害她的人)表示不齿。不过,《金陵晚报》的报道却属于不同的性质。即使从李博士对该报的指责看,也很难发现其中有重大失实,更谈不上触犯法律。该报最多是对李博士的讲座进行了一次负面报道,集中描写了一些观众突破递条子提问的成规和她辩论的场面。对于这些描写的真实性,李博士并没有挑战。而从读者的角度看,这也确实抓住了比较引人入胜的一幕,难怪会风靡网络。
受过良好学术训练的李博士应该明白,新闻报道即使尽可能客观,也很难避免倾向性。特别是针对这么一个爆炸性的话题,人们不可能不动感情。因此大家从不同的立场出发,自然会看到不同的“事实”。李博士说讲座后人们一下子拥上来签名,显示自己很“人气”。但在记者的眼中,许多观众跳出来和她激辩,则说明她触犯了“众怒”。大家都强调自己希望看到、也确实看到了的东西。很难说哪个更“客观”。
, http://www.100md.com
李博士最愤怒的,是该报说她“憧憬多边恋”。她事后辩白说她用了“憧憬”一词,但不是憧憬“多边恋”,而是憧憬多元化,不过没有澄清她在讲座时到底是怎么措辞的。即使她事后在为自己辩护时也说:“多边恋、一夜情这些,我觉得就是一种新的人际关系而已。就像福柯说的,我们已经有了婚姻关系、家庭关系,但是这样的人际关系少得多么可怜啊。我们的人民群众完全可以创造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嘛。”
一个正常的人听了这话,得出她“憧憬多边恋”的印象,至少也是个合情合理的误解吧?在西方社会,人们为同性恋等非主流的人际关系辩护时,大多只说这种人际关系并不妨碍主流的人际关系,而不会用“可怜”这样的词汇描绘主流社会。因为少数人必须尊重多数人才能赢得人家的尊重或宽容。当你用如此负面的语言谈论主流社会的价值,同时又以玫瑰色的语言描述多边恋时,别人说你“憧憬多边恋”也就并不离谱了。
我们都是在20世纪各种后现代的文本分析、诠释权等等理论的熏陶下受的教育。任何文本都有脱离其作者的独立品性,别人当然有不同的诠释权。老实说,我个人即使读完李博士事后的辩解,也很难相信她不憧憬多边恋,并且觉得她的思想中有她本人没有意识到的矛盾。再看看美国的各种选举,候选人几乎每说一句话,就会被对手拿去添油加醋,断章取义,甚至故意歪曲。你见谁为这种事情打官司了呢?没有。道理很简单:你并不能垄断对自己制造的文本的诠释权。你所能做的,就是以你的诠释权和别人的诠释权竞争。
, 百拇医药
李博士的错误也就在这里。她似乎只要说“这不是我的意思”,别人就成了歪曲事实。
其实,“认识自己”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苏格拉底对人类最大的一个教诲,就是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了解自己,虽然我们自以为了解。《金陵晚报》不过是对李博士的讲座作了她不认可的报道,并对她的思想进行了一番别样的诠释。李博士作为公共人物,也有足够的媒体资源来为自己辩护。我们这些读者都等待着被她说服。如果自己有这优越的和对方讲道理的条件,却要诉之法律,这岂不让人觉得你没有了道理?
网络媒体给公众提供了珍贵的言论自由的空间。我们这些靠言论吃饭的人,有最大的利益来维护这种自由。可惜,最近有一种不良的倾向,许多人动不动要用法律让发出自己不喜欢的言论的人闭嘴。比如方舟子就被法庭判决向他所批评的人道歉。我对此案具体的技术细节不清楚,不便发表评论,这里只是表示个人的担心。方舟子运用他的网站,对我个人进行过系统的不实的攻击,我自认为是个受害者。不过,我可以不在乎他的攻击,也可以和他辩论,但绝对犯不上到法庭去。如果我们一起起诉他,让他忙着应付打不完的官司,没有精力干其他事情,学术界就少了一重监督,这对我们的社会真有好处吗?
所以,我劝包括李博士在内的公共人物,对媒体要有宽容的心态,甚至要容许人家犯错误。一个开放社会最该珍重的,是大家都有说话的权利。言论自由最难的地方,就是容忍为我们所憎恶的言论。, http://www.100md.com
李银河博士不久前在南京作了一场“关于爱情”的讲座。《金陵晚报》发表一篇题为《李银河憧憬多边恋,前卫性观念南京惹众怒》的报道,引起网民对她的谩骂。在接受北京“青年周末”的采访时,李银河痛斥《金陵晚报》:“这个小报简直混蛋透了。”并称要考虑对之进行起诉。
我虽然不同意李博士的观点,但对她敢于挑战社会成见的勇气表示钦佩;并对那些对她进行谩骂的网民(特别是用她个人生活中的不幸来伤害她的人)表示不齿。不过,《金陵晚报》的报道却属于不同的性质。即使从李博士对该报的指责看,也很难发现其中有重大失实,更谈不上触犯法律。该报最多是对李博士的讲座进行了一次负面报道,集中描写了一些观众突破递条子提问的成规和她辩论的场面。对于这些描写的真实性,李博士并没有挑战。而从读者的角度看,这也确实抓住了比较引人入胜的一幕,难怪会风靡网络。
受过良好学术训练的李博士应该明白,新闻报道即使尽可能客观,也很难避免倾向性。特别是针对这么一个爆炸性的话题,人们不可能不动感情。因此大家从不同的立场出发,自然会看到不同的“事实”。李博士说讲座后人们一下子拥上来签名,显示自己很“人气”。但在记者的眼中,许多观众跳出来和她激辩,则说明她触犯了“众怒”。大家都强调自己希望看到、也确实看到了的东西。很难说哪个更“客观”。
, http://www.100md.com
李博士最愤怒的,是该报说她“憧憬多边恋”。她事后辩白说她用了“憧憬”一词,但不是憧憬“多边恋”,而是憧憬多元化,不过没有澄清她在讲座时到底是怎么措辞的。即使她事后在为自己辩护时也说:“多边恋、一夜情这些,我觉得就是一种新的人际关系而已。就像福柯说的,我们已经有了婚姻关系、家庭关系,但是这样的人际关系少得多么可怜啊。我们的人民群众完全可以创造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嘛。”
一个正常的人听了这话,得出她“憧憬多边恋”的印象,至少也是个合情合理的误解吧?在西方社会,人们为同性恋等非主流的人际关系辩护时,大多只说这种人际关系并不妨碍主流的人际关系,而不会用“可怜”这样的词汇描绘主流社会。因为少数人必须尊重多数人才能赢得人家的尊重或宽容。当你用如此负面的语言谈论主流社会的价值,同时又以玫瑰色的语言描述多边恋时,别人说你“憧憬多边恋”也就并不离谱了。
我们都是在20世纪各种后现代的文本分析、诠释权等等理论的熏陶下受的教育。任何文本都有脱离其作者的独立品性,别人当然有不同的诠释权。老实说,我个人即使读完李博士事后的辩解,也很难相信她不憧憬多边恋,并且觉得她的思想中有她本人没有意识到的矛盾。再看看美国的各种选举,候选人几乎每说一句话,就会被对手拿去添油加醋,断章取义,甚至故意歪曲。你见谁为这种事情打官司了呢?没有。道理很简单:你并不能垄断对自己制造的文本的诠释权。你所能做的,就是以你的诠释权和别人的诠释权竞争。
, 百拇医药
李博士的错误也就在这里。她似乎只要说“这不是我的意思”,别人就成了歪曲事实。
其实,“认识自己”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苏格拉底对人类最大的一个教诲,就是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了解自己,虽然我们自以为了解。《金陵晚报》不过是对李博士的讲座作了她不认可的报道,并对她的思想进行了一番别样的诠释。李博士作为公共人物,也有足够的媒体资源来为自己辩护。我们这些读者都等待着被她说服。如果自己有这优越的和对方讲道理的条件,却要诉之法律,这岂不让人觉得你没有了道理?
网络媒体给公众提供了珍贵的言论自由的空间。我们这些靠言论吃饭的人,有最大的利益来维护这种自由。可惜,最近有一种不良的倾向,许多人动不动要用法律让发出自己不喜欢的言论的人闭嘴。比如方舟子就被法庭判决向他所批评的人道歉。我对此案具体的技术细节不清楚,不便发表评论,这里只是表示个人的担心。方舟子运用他的网站,对我个人进行过系统的不实的攻击,我自认为是个受害者。不过,我可以不在乎他的攻击,也可以和他辩论,但绝对犯不上到法庭去。如果我们一起起诉他,让他忙着应付打不完的官司,没有精力干其他事情,学术界就少了一重监督,这对我们的社会真有好处吗?
所以,我劝包括李博士在内的公共人物,对媒体要有宽容的心态,甚至要容许人家犯错误。一个开放社会最该珍重的,是大家都有说话的权利。言论自由最难的地方,就是容忍为我们所憎恶的言论。,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