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4013
高端救市
http://www.100md.com 2006年8月16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94期(总第2349期 2006.08.16)
     今年初开始,青霉素工业盐的价格一直呈上升状态,从年初的5.90美元/BOU一直涨至眼下的6.3美元/BOU。面对国内青霉素产业的利润持续走低态势,如何扭转困局成为业内人士苦苦思考的命题

    被冷落了很久的青霉素工业盐,近期的价格连续反弹,大有“老树开新花”之势。

    据了解,从今年初开始,青霉素工业盐的价格一直呈上升状态,从年初的5.90美元/BOU,一直上涨到眼下的6.3美元/BOU。如此反弹虽然缓慢,但还是让一些业内人士在青霉素工业盐经历了漫长的黑夜之后,似乎看到了一点光明和希望。

    但是,这次的复苏究竟是昙花一现、谷底反弹还是长期的趋势,仍需谨慎观望。

    阿莫西林推动青霉素工业盐走高

    眼下青霉素工业盐6.3美元/BOU的价格,与去年同期比较起来,不相上下,但由于接连的降价措施以及印度方面反倾销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青霉素工业盐价格由去年同期的6.3美元/BOU开始一路跌滑。与去年同期的价格走势相比较而言,虽然现阶段在最高价格上并无二致,且出现了价格交叉现象,但眼下青霉素工业盐的价格呈上扬趋势,不免给这个陷入低迷境地的产品的未来带来一线光明。
, http://www.100md.com
    这一线光明,来自于青霉素工业盐的下游产品阿莫西林。

    据健康网对近年国内生产的青霉素工业盐的销售和走向情况的统计和分析,我国青霉素工业盐有四大流向:一是作为制剂用原料药,包括注射用青霉素G钾盐、G钠盐和普鲁卡因青霉素;二是转化为6-APA,成为合成阿莫西林和氨苄西林的中间体;三是转化为7-ADCA,成为合成头孢拉啶、头孢氨苄和头孢羟氨苄的中间体;四是供出口。其中,出口比重占总产量的40%左右,是我国青霉素工业盐的第一大流向;作为制剂用原料药的比重为20.62%,现正在逐渐下降;转化为6-APA和7-ADCA的比重逐年上升,分别达到31.51%和3.73%。

    据了解,在这四大主要流向中,国外市场今年上半年对青霉素工业盐的需求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增长;青霉素制剂由于使用多年,市场容量已经饱和,近年来在医院的使用量也一直呈下降趋势;发改委的接连降价措施,对头孢类等抗生素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作为转化成7-ADCA而形成合成头孢拉啶、头孢氨苄和头孢羟氨苄的中间体的用量和利润,也不会有较大增长。
, http://www.100md.com
    然而,变化就发生在阿莫西林上。知情人士透露,目前我国阿莫西林原料药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已经赶上印度。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出口阿莫西林原料药4700多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优势已经逐步显现。因此,作为分流青霉素工业盐的主要途径,阿莫西林原料药的技术水平和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为消化青霉素工业盐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渠道。

    下游需求的变化很快引发了企业的一系列动作。今年上半年,由于之前印度反倾销的影响以及国内价格战,青霉素工业盐生产厂家之一的四川川西制药已经停产,造成了一定的供应缺口。但是,由于青霉素工业盐的技术门槛非常低,投产和转产都非常容易,因此一旦有了需求,企业都将原来停产的部分生产线立即开工或是转产。据消息人士透露,国内一家著名的青霉素工业盐生产企业已打算投产万吨工业盐项目,而其他的一些厂家据说已经开始了扩产计划。

    价格在走高,利润在彷徨

    然而,至关重要的利润是否也会出现奇迹?
, http://www.100md.com
    持观望态度的行业人士认为,不能单纯以青霉素工业盐的价格稍稍恢复便妄下结论,现在最多也只能说时下青霉素工业盐的行情还算平稳,但要说获取高利润还为时尚早。

    也有一部分业内人士对这种变化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这种价格的底部反弹只不过是历史的重演与循环,能维持多久也很难说,更重要的是,利润率并不会因此而出现“奇迹”。

    青霉素工业盐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的产品,但近年来人民币汇率上升以及石油、水电等能源价格一涨再涨,其主要原料之一的玉米的价格也比往年有所提高……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企业几乎不可能从青霉素工业盐的价格反弹中获得稍高利润。再加上国内市场总存在竞争的短视现象——下游需求只要有所增长,企业就蜂涌般扩产,最终引发新一轮价格崩盘。因此,尽管青霉素工业盐目前的供应稍稍吃紧,但企业能否得到相对丰厚的利润却还是未知数。

    向高端市场进军是出口
, http://www.100md.com
    事实上,这两年包括青霉素工业盐在内的原料药的行情,都不是太理想,只不过对于一直在微利边缘挣扎的青霉素工业盐而言更加痛苦。因此,面对国内青霉素产业的利润持续走低态势,如何扭转困局成为业内人士苦苦思考的命题。

    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延长产业链,积极开发下游产品,在企业内部和国内大量消耗过剩的青霉素工业盐以缓解目前的滞局。事实上,国内市场的一些变化或多或少也透露出:部分企业的战略眼光已经悄悄在转变,青霉素工业盐正从其利润主要来源的名单上渐渐淡去。

    据去年的青霉素工业盐出口量大小的企业排名显示,除河南华星药厂仍稳坐第一把交椅之外,其余的排名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合资企业张家口吉斯特-布罗卡德斯制药公司和华药倍达公司分列第二、第三位。华药股份、河北中润、山东鲁抗都退出了出口份额排序的前五位。

    而另有消息称,今年7月初,石药集团中润内蒙古有限公司二期工程年产3000吨的6-APA项目正式开工。作为青霉素工业盐的下游产品,6-APA是生产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等半合成青霉素必不可少的中间体,而且作为产业链的下游产品,6-APA相对于作为初级原料药的青霉素工业盐,在技术含量和进入门槛上都相对较高。石药这一6-APA项目投产,在消化的青霉素工业盐的同时也为获得比青霉素工业盐相对丰厚的利润提供了可能。

    不单石药,鲁抗医药董事长章建辉去年即公开表示:下一步鲁抗准备调整产品结构,逐步淡出低端抗生素产品,扩大半合成抗生素精品的生产销售,逐步转型生产“非抗生素发酵产品”。

    逐步退出低端抗生素,加大再高端抗生素领域的研发与生产销售的力度,或许是目前出于低迷状态的青霉素工业盐市场最好的出路。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94期, 百拇医药(贺彩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