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 2006年第4期
编号:11146047
自拟通郁饮加减辨治郁病的体会
关键词:通郁饮;五脏六腑皆令人郁;郁病辨治,,通郁饮;五脏六腑皆令人郁;郁病辨治,1资料与方法,2结果,3讨论,【参考文献】

     【摘要】 目的 自拟通郁饮加减辨治郁病的临证经验总结。方法 自拟通郁饮由柴胡、酒香附子、郁金、朱茯神、龙骨、牡蛎、陈小麦、合欢花、百合、川芎、胆南星、厚朴花、磁石、神曲、大枣组成。根据辨证进行加减,水煎服,1日1剂,5~10剂为1个疗程。治疗组纯用通郁饮加减煎服,对照组根据病情服用西药多虑平、奋乃静等治疗,两组均辅用心理疗法。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为85%,有效率96.7%;对照组分别为56.7%、85%,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治愈率、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分别为11.66、4.90,P<0.01、<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通郁饮加减是辨治郁病的有效方药,体会可能“五脏六腑皆令人郁”。

    【关键词】 通郁饮;五脏六腑皆令人郁;郁病辨治

    郁病亦称“郁证”。《管子·内业》曰:“忧郁生疾。”《吕氏春秋·尽数》曰:“精不流则气郁”。郁证的病证名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的“郁冒”。郁病以抑郁善忧,情绪不宁,或易怒善哭为主症,每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致病。临床多见于神经官能症、癔病等,狂躁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及老年性抑郁症等亦具有该病的表现特点。临证见性情抑郁、多愁善虑或易怒善哭,心疑恐惧及失眠,胸胁胀闷或痛,或咽中自觉如物梗阻,善于太息等表现特征亦属郁症范畴。笔者1995年6月~2005年用自拟通郁饮加减辨治郁病60例,并与单用西药治疗的60例作对照观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409 字符
如果您在使用手机等流览时无法查看或下载全文,可能是被搜索引擎失真“转码”,请点击屏幕最下方的“电脑版”或“原网页”访问。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信息需要 2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密 码
  忘了密码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想订购杂志,请直接与《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编辑部联系。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