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205656
从小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http://www.100md.com 2006年8月17日 《当代健康报》 2006.08.17
     上海浦南医院副主任医师 袁秉煃

    一个3岁左右的孩子由母亲从幼儿园接出。幼儿园周围花木丛生,有很多颜色美丽的蝴蝶在飞舞。孩子奔上去扑蝴蝶,好不容易捉住了一只。我问这个稚气的孩子,为什么要捉蝴蝶,孩子说捉回家去玩,他的母亲则说,把蝴蝶夹在书里当标本很好看。

    这个孩子和他的母亲缺少起码的科学常识,因为世界上任何生物都只有一次生命,捏着玩弄或是夹在书里,最终都会死亡。如果是一只苍蝇或是一只蚊子,都是害虫,应该扑杀,而蝴蝶是传播花粉的益虫,为什么要虐杀它?且蝴蝶在花丛间飞舞,还是一道大自然的美景呢!

    在德国,宝宝刚学会走路的时候,父母就特意在家里养了小猫、小兔、小金龟等小动物,并让孩子在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爱护弱小的生命。幼儿园里也饲养了各种小动物,由孩子轮流负责喂养,还鼓励孩子用自己积蓄的零花钱来领养小动物。教育家认为,这是从小培养孩子同情心的好办法。在成人社会的倡导下,德国的孩子帮助盲人、老人过马路蔚然成风,更不会在公交车上“抢位子”。

    这个孩子捉蝴蝶,本身是出于好奇心和兴趣,但他的母亲说把蝴蝶夹在书里当标本,这是一种反面引导。孩子的兴趣不是天然存在的,在3岁前,主要受到父母的培养。在3岁前,孩子对道德行为已有最初的认识,在成人的教育下,随着孩子言语调节能力的发展,心理活动有意识的增强,孩子的道德行为、道德认识以及道德情感已初步形成。

    扑蝴蝶似乎是一件小事,但应进行引导,要从培养孩子同情心的高度来进行教育。因为同情心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基础。

    有研究表明,婴儿出生3个月时,如听到另一个婴儿的哭声,会出现反应;9个月的婴儿看到别的孩子跌倒了,他的眼里会涌出泪水,并扑到妈妈的怀抱里寻求安慰;15个月的孩子看到小朋友哭鼻子时,会拿出自己的玩具去安慰,以示同情。有的幼儿在妈妈胃痛时,会用小手抚摸妈妈的肚子。

    同情心是孩子在社会交往中最早表现出的一种情感反应,应给予重视和培养,让纯真的爱心成为道德情感的基石;富有爱心的孩子自然会较自觉地关心集体,关心他人。,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