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中西脉学历史 探寻中医西传源头——朱明副教授谈脉学西传
中医药学特别是脉学对世界医学与健康文明具有突出贡献。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朱明参加的中外小组通过近10年的合作研究,不断证明了这一点。他们通过对《唐苏克拉玛》残本的鉴定以及对阿维森纳《医典》的研究,将中医药学西传的年代由14世纪的元代再次推到了11世纪的宋代,推翻了普遍认为的中医药学于17世纪由荷兰传入欧洲的观点,证明了中医药学早期是通过阿维森纳《医典》传入欧洲的史实。
1995年,中德医史专家进行中医西传的历史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们发现中医药学知识真正系统地传入中东国家的,是用波斯文写成的百科全书——《唐苏克拉玛》。这本书是由波斯国(今之伊朗)的一名宰相拉什德于1247年至1318年组织学者编译的,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中医西译本。在土耳其国立图书馆发现的该书是一残本,保留部分仅占全书的四分之一。原书介绍了中医药学关于解剖、胚胎、妇科、脉学以及药物学的内容,第二部分有关中医脉学内容,连同拉什德的序言和附图,构成了《唐苏克拉玛》残本。希伯莱大学亚非研究所的菲利克斯(克莱(弗兰克教授是对该版本鉴定和翻译的主要成员。
, http://www.100md.com
《唐苏克拉玛》残本分别论述了“七表脉”、“八里脉”、“九道脉”,每种脉象可见多种疾病,并具以七言诗的形式,与《脉诀》相符,而王叔和的《脉经》显然不是这样对脉象进行划分,也不是七言诗的体例。因此,研究的初步结论是,该残本是我国宋元时期流行的《脉诀》的注释本,并非我国晋代王叔和的《脉经》,并以此考证了元代中医向西方传播的历史背景。如今,该残本的影印本和微缩胶片被保存于北京中医药大学。
有“阿拉伯医学王子”美誉的阿维森纳是杰出的医药学家和哲学家,他所著的《医典》全面继承了古希腊、古罗马的医学成就,同时吸收了中国和印度的医学经验,对阿拉伯医学乃至西方医学从理论到实践进行总结,使这一时期的医学发展达到空前水平,并成为世界医学史上一部经典。
公元11世纪,阿维森纳的脉学在欧洲家喻户晓。他通过脉象确诊一女子的相思病而闻名天下。此后他的临床脉诊成为欧洲脉诊的先驱。《医典》“脉论”中对脉学的分类极为精细,多达48种,其中35种与王叔和的《脉经》相同,而《脉经》中记载的24种脉象,有7种与《医典》“脉论”中记载的基本相同。此外,《医典》在哲学、医理、药理、病理、生理、养生等方面与中医都有可比性。阿维森纳明确指出17味草药从中国进口的事实,说明中医那时已经西传了。
, 百拇医药
据考证,在东方,我国战国时期的扁鹊就擅长诊脉,《周礼》上有切脉以察脏腑病变的记载。公元2世纪左右,王叔和的《脉经》对《内经》和《难经》的脉学内容进行系统总结,确立了中医临床脉学的基础。在西方,古罗马的盖仑在《辨脉》中把脉学分为三大类,每类9组,排列组合成
27种复合脉象,发明时间与王叔和的脉学历史时期相近。通过分析比较,除《医典》脉学和盖仑脉学机械组合的复合脉与中医不同外,西方脉学的特点更接近中医脉学体系。
公元16世纪时,英国医生弗洛伊尔将波兰传教士卜弥格将《医钥和中国脉理》中的脉学内容译成英文,连同自己的医学成果合著成《医生诊脉表》一书。该书在第三篇中论述了中医脉学。他从中医脉学中也受到启发,发明了最早的脉搏计数器。从此,中医脉学在西方得以传播。, http://www.100md.com(周颖)
1995年,中德医史专家进行中医西传的历史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们发现中医药学知识真正系统地传入中东国家的,是用波斯文写成的百科全书——《唐苏克拉玛》。这本书是由波斯国(今之伊朗)的一名宰相拉什德于1247年至1318年组织学者编译的,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中医西译本。在土耳其国立图书馆发现的该书是一残本,保留部分仅占全书的四分之一。原书介绍了中医药学关于解剖、胚胎、妇科、脉学以及药物学的内容,第二部分有关中医脉学内容,连同拉什德的序言和附图,构成了《唐苏克拉玛》残本。希伯莱大学亚非研究所的菲利克斯(克莱(弗兰克教授是对该版本鉴定和翻译的主要成员。
, http://www.100md.com
《唐苏克拉玛》残本分别论述了“七表脉”、“八里脉”、“九道脉”,每种脉象可见多种疾病,并具以七言诗的形式,与《脉诀》相符,而王叔和的《脉经》显然不是这样对脉象进行划分,也不是七言诗的体例。因此,研究的初步结论是,该残本是我国宋元时期流行的《脉诀》的注释本,并非我国晋代王叔和的《脉经》,并以此考证了元代中医向西方传播的历史背景。如今,该残本的影印本和微缩胶片被保存于北京中医药大学。
有“阿拉伯医学王子”美誉的阿维森纳是杰出的医药学家和哲学家,他所著的《医典》全面继承了古希腊、古罗马的医学成就,同时吸收了中国和印度的医学经验,对阿拉伯医学乃至西方医学从理论到实践进行总结,使这一时期的医学发展达到空前水平,并成为世界医学史上一部经典。
公元11世纪,阿维森纳的脉学在欧洲家喻户晓。他通过脉象确诊一女子的相思病而闻名天下。此后他的临床脉诊成为欧洲脉诊的先驱。《医典》“脉论”中对脉学的分类极为精细,多达48种,其中35种与王叔和的《脉经》相同,而《脉经》中记载的24种脉象,有7种与《医典》“脉论”中记载的基本相同。此外,《医典》在哲学、医理、药理、病理、生理、养生等方面与中医都有可比性。阿维森纳明确指出17味草药从中国进口的事实,说明中医那时已经西传了。
, 百拇医药
据考证,在东方,我国战国时期的扁鹊就擅长诊脉,《周礼》上有切脉以察脏腑病变的记载。公元2世纪左右,王叔和的《脉经》对《内经》和《难经》的脉学内容进行系统总结,确立了中医临床脉学的基础。在西方,古罗马的盖仑在《辨脉》中把脉学分为三大类,每类9组,排列组合成
27种复合脉象,发明时间与王叔和的脉学历史时期相近。通过分析比较,除《医典》脉学和盖仑脉学机械组合的复合脉与中医不同外,西方脉学的特点更接近中医脉学体系。
公元16世纪时,英国医生弗洛伊尔将波兰传教士卜弥格将《医钥和中国脉理》中的脉学内容译成英文,连同自己的医学成果合著成《医生诊脉表》一书。该书在第三篇中论述了中医脉学。他从中医脉学中也受到启发,发明了最早的脉搏计数器。从此,中医脉学在西方得以传播。, http://www.100md.com(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