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47881
近年我国中药研究的几个误区(2)
http://www.100md.com 2006年8月1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589期
     误区三:盲目大搞中药栽培

    中药是临床中药学的产物,临床实践证明:来源于同一个品种的中药,由于生长环境不同其药效有本质的不同。例如白芷的根,野生品民间作为独活(祛风湿药);栽培品有地域性差异,疗效好的称之为道地品,如祁白芷和禹白芷,加工炮制后为中药“白芷”(辛温解表药);芍药的根,野生品经加工为“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栽培品经加工为“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由于栽培和野生的不同,功效不同的中药不胜枚举。尤其是在宋代以前没有栽培历史的中药,栽培品切不可和野生品等同入药,以免误病害人。最近几年,临床用药发现大黄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是否与栽培品有关值得研究。

    由此看来,大搞栽培运动的本质不是在扩大中药资源,而是在搞天然药物(生药),并强行将天然生物做中药使用,其后果只能造成“中药的疗效越来越差(因为栽培后功效发生了改变)”的现象,势必导致人们认为中医药越来越不科学,最终造成中医药事业走向崩溃的边缘。所以笔者认为中药栽培应该慎重,不宜扩大和泛滥,以扩大资源为借口,大搞中药栽培运动必须降温。检测中药栽培品的品质要与中医临床结合,栽培品应该按照生药(天然药物)对待,不应该按照中药对待。
, 百拇医药
    在栽培品的质量研究方面,栽培的环境脱离了自然环境,自认为主要成分相同,遂以某种成分的含量为测定指标,并将这个指标自定义为质量,这种研究应当停止。可以肯定地说:粗俗的栽培研究不是在扩大中药资源,而是在制造假药和混乱,给中药发展蒙上了阴影。

    误区四:研究中药代用品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不同的中药含有不同的药效组分,所以功效不同,不同的中药不能互相替代。近20年以来,各部门资助科研课题有相当一部分是在研究和寻找代用品,实在是不敢苟同。研究的结果是并没有哪一个药真正代替了另一个药。浪费了宝贵的间和研究经费。中药要发展、要推陈出新,这是自然规律,以临床需求研究中药是提倡的,代用之说会导致中药的发展走向歧途。例如,相关研究发现:细辛的药用部位以本草中记载的为宜,用叶代替根及根茎缺乏科学性。

    古人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明了中药的药用部位,我们再研究不同部位作为代用品并期待扩大资源,从本质上说是没有意义的。诸如类似的黄芪茎叶替代黄芪的研究、柴胡茎叶替代柴胡的研究等,都没有太多意义,研究的结果也有目共睹。
, http://www.100md.com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研究者必须明确天然药物(生药)和中药的本质区别,才知道如何针对研究对象去设计研究路线和确定研究目标。

    中药质量研究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1. 从“中药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就是中药质量研究”的说法可以看出学术的浮躁性

    中药的药效物质存在是绝对的,但不是某一种成分。目前,一谈质量研究就是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测定成分就是质量研究,似乎中药的研究无路可走。用研究生药的路线去研究中药,实在让人费解,这也是中药研究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科学地说:中药的质量必须用临床指标或能代表其药效组分的指标去标识,脱离临床评价的指标去研究化学标准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2.中药指纹图谱研究苛求图谱的质量,用于评价中药质量有潜在危险

    近年来的中药指纹图谱研究,带来了诸多的弊病。指纹图谱用于评价中药的质量具有潜在的危险。
, http://www.100md.com
    指纹图谱是中药的表型,在中药药效物质难以确定的情况下,用指纹图谱标识其药效物质,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之一,但这种方法不是万能的。应当指出的是:指纹图谱不是中药,它是中药中某些成分的表述,也不能表述其全成分。

    严格地讲,中药的指纹图谱是很难重复的,但经过降低相似度的处理,可达到指纹图谱重现性好、质量标准稳定的要求。但我们是否想过,采用人为的手段制造出重现性最佳的指纹图谱来标识的中药,实际上的中药仍然是不同和有差异的。人们治疗疾病用的是药而不是图谱,那么我们是选择完美的图谱还是选择有效的中药呢?问题很显然。鱼腥草注射液出现的不良反应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所谓指纹图谱的标准是稳定的,而药物本身是不稳定的,那么在临床上出现类似鱼腥草注射液的不良后果也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我们制造的完美标准掩盖了其毒性存在。

    我们始终强调:中药的质量标准必须能够反映其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必须与临床疗效相吻合,否则就不称其为标准。

    我们认为,评价中药质量的先进方法是能够反映中药本质的“中药药效组分鉴定”系统,或以定量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为基础、能够客观地表述中药生物效应和信息物质特征等为指标的“生物鉴定法”。, 百拇医药(张贵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