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医疗管理
编号:11172600
欣弗事件再度拷问药品招投标制度(4)
http://www.100md.com 2006年8月18日 中国青年报
     一位制药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三关”,哪一关都得层层托关系,找门路。一般说来,企业推一种新药花费数十万元、几百万元不等。此后还得想办法让这种药中标,中标后还需要临床促销。新药尽管价格高昂、利润空间大,但参与利润分隔的中间人太多,中间运行成本过大,最后药厂仍然无利可图。

    这位制药企业负责人透露,在对药品利润的分割中,通常药厂成本和利润加起来大约占40%,医院顺差加价15%,医生通过回扣大约拿走20%至30%,医药代表拿走5%至10%,流通企业大约拿走5%至10%,剩下的是上缴的税收。“从心底里讲,我们也不愿意费这么大劲批新药、搞促销,但是没办法。”他说。

    成本仅为两元左右的“欣弗克林霉素”,经过招标采购后医院的出售价格暴涨至30多元,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饶有意味的是,有媒体记者问上海华源股份安徽华源药业有关负责人,“出厂价2.7元,到患者购买时变成38元,中间是谁在获取利益?”企业有关负责人回答说,“这个大家都明白,全国都是这样,我就不多说了。我们药品生产企业也感到十分委屈,我们的利润只有0.7元,而别人的利润比我们多得多”。
, http://www.100md.com
    这位负责人说的“别人”,当是各个环节上吃药品利润的“中间人”。如果患者的运气好,虽赔钱但能治好病;如果万一运气不好碰上“问题药”,就会赔了钱还要赔健康,有时甚至还要搭上性命。

    为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空间,一些制药企业开始用成本低廉的化工原料替代生产。刘群告诉记者,一些制药企业为了竞标甚至不惜降低成本生产假药。重庆市第四次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高价中标的假药“头孢噻吩钠”,就是用低廉的“头孢噻肟钠”作为原料生产的。重庆市药监局查处的“合艾琳”,也是为了在集中招标中中标而生产的假药。这种药在重庆第五次集中招标采购中中标,流入医院使用。

    除了制药企业日子不好过,医药经销企业也纷纷叫苦。由于需想尽办法“沟通”负责招标的关键人物,同时在签订购销合同二次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经销企业不得不让渡一部分利润空间“打点”。此外,处于强势地位的医院往往延迟支付货款,这也令许多经销企业非常头疼。

    “只有医院支付了货款,药厂也会返我们的回扣。过去对医院的每个环节都有打点,所以医院支付货款还算快。今年开始打击商业贿赂,回扣少了,货款也迟迟收不到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医药经销企业人士说。她告诉记者,近一两年流通企业利润率急剧下降,几乎只有1%的水平。
, 百拇医药
    事实上,随着药价不断被推高,医疗费用随之上涨并导致医患关系进一步紧张,医院竞争力下降。在这一不断恶化的生态系统中,不仅医院管理者面临极大的压力,以前被视为白衣天使的医护人员也承受着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

    在反对者看来,招投标中介机构、握有权力的卫生系统官员和医院管理者、医生以及“药虫”都成为流通领域的获益者,而老百姓则被迫为他们享受的不当利益支付高额成本。

     药品招投标存废之辩

    药品集中招投标制度一开始推行,即遭到了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的强烈抵制。有关该制度的存废之辩由此拉开。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王锦霞是该制度的坚决反对者之一。“实行招投标来,药价不降反升、质优价廉的药品中标即死、新药审批过多过滥、药业利润被盘剥、中国医药工业创新能力整体低下、恶性竞争依旧存在、医药商业贿赂并无减少、药品招标暗箱操作依旧存在、医院追逐高价药等等客观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 http://www.100md.com
    她认为,基于上述原因,药品集中招投标根本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更多的声音倾向于废除该制度,让药品电子商务成为一个单纯的交易平台。

    不过,也有人认为,不能将所有的问题都推到药品集中招投标制度上。这一制度是国际通行做法,在程序上的合理性不容置疑,是避免采购领域暗箱操作、防止漫天要价、防止权力寻租的有效办法。他们认为,造成眼下困境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医院在药品购销中的强势地位及“以药养医”的体制没有改变,使得集中招标采购的初衷无法完全实现。同时,我国制药产业自身的缺陷,也催生了流通领域的商业腐败,客观上促使药价虚高。

    中国人民大学医药物流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宪法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孤立地指责“招标采购制度加重企业负担”是幼稚的,该制度不应该废除而应该通过配套改革进一步完善。

    不过,反对人士认为,尽管这是一种国际通行做法,但不同的制度环境会导致完全不同的制度施行结果。在欧美,药品产销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需要低价,一方需要高价,这种利益博弈能够使药品价格趋于合理。而在中国,“以药养医”的现行体制下,药企、医院、中介机构均追求高价,这三方结成了利益共同体,降低药价的举措自然也就收效甚微。, 百拇医药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