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业版 > 市场动态 > 分析评论 > 更多分析评论
编号:11149323
药之局:国内整合溃不成军 外资并购咄咄逼人(1)
http://www.100md.com 2006年8月21日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中国医药行业并购全景扫描

    一幅所有人都试图谋划圈点的中国医药行业版图:老牌国有企业在行政力量推动下“强强联合”,打造航母“欲望号”;资本并购中民营企业刀锋剑利,缔造“医药帝国”…… 但如今,无论喜忧成败,一切皆成往事--外资正在成为眼下中国医药行业的并购主角。

    与过去只是“将自己的产品卖到中国的医院”的目标不同,这些跨国巨头们正在改变自己的中国战略:他们已不甘心于单纯的股权投资,而是要进行真正的资源整合。创新产品、强力品牌、销售渠道等正在成为他们的觊觎之物。

     中国医药市场将要成为外资的天下?

    2006年医药行业格局骤变。三九集团、华源集团这两大苦心经营多年、欲夺行业霸主的医药巨头轰然倒塌,中国医药集团前路未卜,而在医药界立足未稳的华润集团出面收拾华源旧河山而此时,国际医药巨头、国际资本却大举收购:帝斯曼收购华北制药 集团,美国华平资本收购哈药集团 ,德国拜耳收购东盛集团……国内医药行业格局几乎被彻底打破。
, 百拇医药
    “今年上半年国内医药工业利润增幅仅有6.3%,已跌到历史最低点,在全国十二大工业行业中列倒数第二(2004年增幅11.6%、2005年增幅19.23%)。国内医药行业、医药市场马上要成外资的天下了。”一位医药集团老总情绪激动。

    2005年华源集团、三九集团的倒塌和几大民营收购劲旅因资金链危机而放缓收购步伐,国内医药行业的整合机会正一步步落入外资手中。

    虽然早在1980年中国第一家合资药厂--日本大冢在天津的合资厂就已成立,现在国内合资药厂也已达到1800多家,但世界医药巨头如辉瑞、罗氏、诺华、拜耳等的中国战略一开始并不是采取资本手段来合资或收购资产或股权,而是先在中国建立自己的销售队伍,将自己的产品卖到中国的医院。即便后来建厂,也基本是进行分装。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中国药品市场80%在医院,早前以处方药为主导的这些巨头们只要占领医院市场就等于占领了中国整个药品市场。其次,从辉瑞收购华纳兰博特、葛兰素收购史克比成等国际知名医药行业收购案例看,他们收购的目标是收购产品、收购研发能力、收购新产品线,而中国药企研发能力弱,多是生产仿制药,在他们看来,并购价值不高。此外,早前市场竞争度不高,国内企业也并不像今天这样面临生存危机,引入外来资本的愿望不足。
, 百拇医药
    但随着全球医药市场的发展和国内医药行业生存状态的变化,这些跨国巨头们的中国战略也在改变。

    2004年全球医药市场增长率呈现了6年来最低水平,仅为7%,而中国以28%的年增长率成为全球医药市场增长最快的国家,市场规模达到95亿美元,名列世界药品市场第九位。为了在这个市场获得更多收益,外资医药企业开始将研发、原料药和制剂制造等产业环节向中国转移,除了采取委托加工方式,这些企业也开始在国内寻求合作或者并购对象,建立起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何况,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因产品老化、降价政策、原料成本上升等原因陷入生存困境,医药行业利润已经开始下降(2004年医药工业利润率8.8%、2005年为8.4%、2006年第一季度为7.5%),华北制药集团、哈药集团、东北制药总厂、太极集团等几年来一直在吸引战略投资者,期待新的资本注入以解决生存危机。再加上中国加入WTO,承诺对外开放医药市场。所以,在政策导向、企业需求和市场诱惑下,外资巨头走上国内医药行业兼并收购的舞台,收购价格有的已经大大低于重置成本。
, http://www.100md.com
    目前正在进行中的德国拜耳1.3亿欧元(折合13亿元人民币)收购东盛集团的盖天力、白加黑产品和品牌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两年前,曾经有一家外资企业希望收购这部分品牌和资产,开价远高于这个价格,但当时东盛集团董事长郭家学并不感兴趣。现在行业整体利润下降、宏观调控致使银行贷款难求,为了企业生存,郭不得不考虑引入资本。

    随着不久前《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出台,股权转让和定向发行将成为双方合作的一个新方式,并购大门越来越向外资放开。前期日本住友商事株式会社和住友商事(中国)有限公司受让天方药业 20%国有法人股,华北制药向DSM(帝斯曼)协议转让股权等,显示出国际巨头已经开始通过资本方式进入到国内医药生产领域。海正药业 目前正在与美国Vivo基金探讨股权合作。, http://www.100md.com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