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4127
药企应谨守职业底线
http://www.100md.com 2006年8月21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96期(总第2351期 2006.08.21)
     由于连续发生“齐二药”和“欣弗”这样的药品危害事件,中国制药工业目前的整体诚信度正遭受相当严重的考验。面对当前的产业危机,进行冷静的反思有相当必要。对于尚处变革期的中国制药工业来说,如何看待这样的危机很可能关乎着产业未来的存亡。

    在各方的意见中,一些来自于大众的声音流露出对药品监管工作的责难。这并不奇怪,保障百姓用药安全的政府职能部门有责任避免发生类似事件。但如果甚至连有些制药企业的高层也认为对此类事件的发生:“如果企业按照国家的要求生产,出了问题,政府部门难辞其咎!”的声音传出时,对药企的这种避责心态就需要再次反思了。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8月15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座谈会上已经公开表示:“欣弗不良事件反映了当前我国药品市场秩序的混乱局面,也暴露出药品监管工作存在的漏洞。”从这段话中,已经看出药监部门对相关事件的自省态度。

    但作为药品质量直接责任人的广大制药企业来说,面对自己产品暴露出来的质量问题,其实需要反省的更多,需要勇于承担的也更多。

    每一个从事制药行业的人从进入这个行业起,就应该明白自己的产品是不同于普通商品的商品。身系社会中每个人健康的药品,其所包含的社会利益绝对要远远大于企业利益。而且药品事关患者的生死,其质量容不得有任何折扣。

    正因为药品的特殊性,每个国家对于药品的质量都特别地关注,会建立专职的政府部门、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来保障药品安全。而在药品生产环节,目前强制执行的药品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就是各国在不同类别的药品生产过程中能够保证质量的最有价值经验的总结和积累。

    但是,并不是完全按照目前的GMP规范进行生产的制药企业就能够造出百分之百合格的药品来,专业人士也无法打这个保票。从世界上实行药品生产管理规范最早的发达国家仍在对规范不断完善,就可看出药品质量的管理仍有很大的待完善空间。而且,对于最终产品的质量检测再严格,每批产品的合格也是抽样统计结果,无法做到每一瓶药品都确保经检测合格。

    想想在这么多的不确定因素下,要生产出很可能会决定一个患者生或死的药品,每个药厂工作人员难道不应该时时抱着如履薄冰的紧张心态,以确保万无一失的严谨来完成自己的工作?药企难道不应该以患者治病需要为底线,以高于政府制定的行业底线标准来更严格要求自己?

    说到此,很多药企的领导可能会大倒苦水,会列数材料价格上涨、能源价格上涨、人工成本上涨,投入不少资金完成GMP改造,药品价格却一直下跌的种种困难,但困难决不能成为药企偷工减料、制假贩假的借口。

    在市场尚不够规范时,即使目睹有为假为劣者获利,志在长利的药企也决没有从恶的理由。

    无论有甚么理由,做药者必须明白自己的职业底线,越过了,也就从救人变成了害人。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96期, 百拇医药(刘正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