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高考怯场
有些考生平时学习成绩优异,但一上考场就紧张,看到试卷大脑一片空白,简单的题都不知道从何下手。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如何克服怯场又随之成为了热门话题。那么,怯场的考生该如何应对呢?河北省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倪爱华副主任医师为怯场的考生支招。
据了解,在考场上,学生因情绪过度紧张而使实际水平得不到正常发挥的临场状态,心理学上称为考试境遇性焦虑障碍,俗称“怯场”。怯场的考生会出现烦躁、精力不能集中,严重的还会产生身体上的不适反应,如呕吐、腹泻等。怯场程度一般因人而异,发生的时间段也不尽相同,有一进考场就怯场的,有遇到难题卡壳时怯场的,也有遇到意外情况时怯场的,但绝大部分都能通过自我心理调试而自行缓解。
怯场的原因
生活中有怯场经历的学生并不少见,怯场的原因很复杂,有来自家长、学校和社会方面的压力,但究其根本原因,是考生没有调整好临场心态,缺乏足够的自信。再者,考生及家长由于对高考本身存在不恰当的认识,期望值过高,无形中给考生造成了过多的压力。另外,陌生的环境、严肃的考场氛围,也会给人造成紧张感,使一些考生产生怯场。
应对措施
作为考生,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减少怯场的发生。
★考生和家长都要正视高考,不要给考生造成压力。
★考生要增强自信,不断自我鼓励。
★调整心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不要考虑万一考不好怎么办,相反要暗示自己,“我一定能考好”。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可以有效抑制紧张情绪,使人充满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考前家长要安排好孩子的生活起居,帮助孩子做好相应的准备,但不要总是叮咛孩子:“不要紧张”、“要认真审题”等等。过分的叮咛、过分的关注,无形中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反而会加重孩子的紧张心理。
★做好相应的考前准备工作。考试前一天要准备好准考证、所需文具、手表等必需品,并且最好将上述物品打好包,放在显眼的位置。另外,应提前熟悉到达考场的路线,做好交通、乘车方面的准备。提前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对考生至关重要,而且充分的准备还可以给考生以信心。
★考试中一旦出现怯场现象,可暂时停止答卷,祛除掉心中杂念,闭目休息一小会儿,待紧张状态缓解后再继续做题。或者先放下笔,双手平放在双腿上,做深呼吸3至10次,注意吸气要长但不要急,呼气要慢。做深呼吸对缓和心理紧张会有一定帮助。另外,还可以有意识地放松全身肌肉,这样可以产生舒适的感觉和平静安宁的心理状态,从而克服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最后,倪主任介建议考生注意多鼓励自己,多给自己一些笑容,减缓心理上的压力,有效避免怯场的发生。
作者:□本报记者孙红霞□受访专家河北省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倪爱华副主任医师, http://www.100md.com
据了解,在考场上,学生因情绪过度紧张而使实际水平得不到正常发挥的临场状态,心理学上称为考试境遇性焦虑障碍,俗称“怯场”。怯场的考生会出现烦躁、精力不能集中,严重的还会产生身体上的不适反应,如呕吐、腹泻等。怯场程度一般因人而异,发生的时间段也不尽相同,有一进考场就怯场的,有遇到难题卡壳时怯场的,也有遇到意外情况时怯场的,但绝大部分都能通过自我心理调试而自行缓解。
怯场的原因
生活中有怯场经历的学生并不少见,怯场的原因很复杂,有来自家长、学校和社会方面的压力,但究其根本原因,是考生没有调整好临场心态,缺乏足够的自信。再者,考生及家长由于对高考本身存在不恰当的认识,期望值过高,无形中给考生造成了过多的压力。另外,陌生的环境、严肃的考场氛围,也会给人造成紧张感,使一些考生产生怯场。
应对措施
作为考生,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减少怯场的发生。
★考生和家长都要正视高考,不要给考生造成压力。
★考生要增强自信,不断自我鼓励。
★调整心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不要考虑万一考不好怎么办,相反要暗示自己,“我一定能考好”。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可以有效抑制紧张情绪,使人充满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考前家长要安排好孩子的生活起居,帮助孩子做好相应的准备,但不要总是叮咛孩子:“不要紧张”、“要认真审题”等等。过分的叮咛、过分的关注,无形中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反而会加重孩子的紧张心理。
★做好相应的考前准备工作。考试前一天要准备好准考证、所需文具、手表等必需品,并且最好将上述物品打好包,放在显眼的位置。另外,应提前熟悉到达考场的路线,做好交通、乘车方面的准备。提前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对考生至关重要,而且充分的准备还可以给考生以信心。
★考试中一旦出现怯场现象,可暂时停止答卷,祛除掉心中杂念,闭目休息一小会儿,待紧张状态缓解后再继续做题。或者先放下笔,双手平放在双腿上,做深呼吸3至10次,注意吸气要长但不要急,呼气要慢。做深呼吸对缓和心理紧张会有一定帮助。另外,还可以有意识地放松全身肌肉,这样可以产生舒适的感觉和平静安宁的心理状态,从而克服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最后,倪主任介建议考生注意多鼓励自己,多给自己一些笑容,减缓心理上的压力,有效避免怯场的发生。
作者:□本报记者孙红霞□受访专家河北省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倪爱华副主任医师, http://www.100md.com